网誌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

社交媒体成瘾的特征是人们无法控制使用社交媒体的冲动,多次尝试控制和减少使用社交媒体但都未能成功,以及因过度使用而对生活其他重要的领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沉迷于社交媒体,使用社交媒体会产生令他愉悦的感觉。相反,如果停止使用社交媒体,则会引起令人不安的感觉。当他尝试放弃使用时,只要有某些刺激(例如手机弹出通知)便会让他故态复萌,不停继续使用。

为什么社交媒体如此容易令人上瘾?社交媒体的设计对用户产生多巴胺诱导的作用,就好似在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中赌博和吸毒上瘾的机制一样。研究指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生活和接受别人的讚好激活了大脑内的奖励系统,而这种刺激正面地强化了参与分享活动,大量多巴胺伶使用者从发布贴文或照片中获得即时的奖励 —— 愉悦的感觉。谁不想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得到朋友的更多关注和认可?事实上,有些人甚至花很多精力来创造与享受休閒活动有关的有趣贴文,而分散自己在当下享受该活动的専注力。

研究显示当我们的分享专注于自己的时候,我们大脑内的奖励回路是更加活跃的。由于使用社交媒体主要是分享自己的成就或是炫耀自己的生活,而不断地自我表露具有更高的多巴胺诱导作用,因此社交媒体是非常容易上令人上瘾。谁不喜欢这种不费吹灰之力的自我营销工具来增强我们的自尊心,并同时满足我们对积极关注的需求?

就像在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中描述一样,社交媒体的使用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社交媒体设计师的出发点是希望我们不用受地域的界限来与朋友联系。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社交媒体的成瘾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防止自己上瘾。例如,你可以选择关闭社交媒体的所有通知,防止自己对查看讯息的冲动作出即时的反应。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太多时间,那么现在就应该远离电子产品,进行一些社交或户外活动,给自己空间来好好照顾当下的内在自我。就让我们参加不同的社交聚会和与大自然的「约会」,利用不同的感官享受一下,而不是单单透过手机去看这个世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很多从事航空业工作的人士,包括飞机师、空中服务员都因疫情而失业。当中有不少人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透过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开展新的事业。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飞机师在失业后考获公车驾驶执照,并成功转行成为公车司机。他的灵活性启发了我们无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内束缚自己。好消息是当任职了几个月公车司机后,他又重新获得飞行员的工作。人类很容易运用左脑来进行标记和分类,以便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你能读懂以下这句句子吗?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阅读这句句子,因为大脑能够协助我们的感知进行强大的模式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令我们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图案或模式,并创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并向她挥手,但她没有向我作出回应,假如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可能便会开始反复思考,认为自己上个月传送的讯息惹她生气,对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绝交。由于我的大脑擅长识别不同的模式,因此我会自动化地尝试寻找自己与这位朋友在相处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可能从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着思考当天早上的会议而没有看到我与她打招呼。结果,这种强大的模式识别有机会让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例如焦虑和沮丧。 从许多东方思想学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种幻象,或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推论而得出的。人们倾向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图像。譬如,当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对他人友善,便会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视为友善的人。但是,当我们对某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结果,我们会因为自己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而感到羞耻,甚至严厉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个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们反感,如果我们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许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倾向依据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定义自己,好像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和更成功或别人比我们更聪明和更成功。这样的话,我们很大可能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持续对自己感到不满。我们被困在自己创造的「自我」中,却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摆脱这种「自我」的幻象呢? 我们需要学习减少运用自己的思想或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尝试把模式识别的倾向视为大脑中的事件,而非事实。透过这种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自我」便不会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为例,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友善或不友善。当没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们将会更灵活地看待自己,从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绝对有一个「自我」,而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对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下,我们可以运用对自我形象的灵活性来增强心理韧性,为自己创造更多新的机会。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