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更加需要拥抱自己的无知

近日,香港第五波疫情变得十分严峻,加剧了很多人的焦虑和恐惧。由于情况暂时仍然未受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少人都害怕受到感染,又担心有可能被送到隔离营。对于那些面临失业或公司倒闭风险的人士来说,他们也感到非常忧虑。一众家长也有机会因孩子需要提前放暑假而苦恼,为子女安排日常活动而承受莫大压力。面对疫情不断的扩散,中年人士都非常担心年迈父母的健康。事实上,第五波疫情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之数,面临眼前的所有不确定性,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冷静地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部分的恐惧和焦虑是与自己对事物的误解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能够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能够控制事态的发展。然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即认同自己有能力驾驭大自然和其他所有的环境因素。为了能够保持平静,我们需要面对一个现实,就是没有人能够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是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未来,原因是能够影响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当然,在某程度上,我们仍然可能透过一些方法或作好准备来控制部分的未来,以寻求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是,我们亦需要明白即使我们如何努力,也难以避免在生活中面对不确定性。

除了对安全和舒适的渴求,我们对于控制和寻求可预测性的需求与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所产生令人不适的情绪有关。我们会倾向避免经历焦虑和恐惧,因此在面对这些感觉是会感到不舒服。矛盾的是,面对极端不确定性时,我们越是试图控制,就会经历愈多的焦虑和恐惧。原因是在我们意识到自己仍然无法完全获得完全的控制时,那些永无止境的控制策略让我们更加恐惧和焦虑。相反,如果我们尝试放下对完全掌控的慾望,并在合理的水平下做那些我们能做的事情,便能学会如何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极端不确定性下接受和拥抱自己的这些情绪,它们可能会逐渐消退。虽然这样做不一定能保证我们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但是可以减少我们的痛苦,并且让我们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眼前的困难和挑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学会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就是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来体验这些情绪,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也就是明白自己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感到焦虑和恐惧是自然的。这样,我们便能以开放的态度和好奇心来观察和体验这些情绪,并尝试在可接受的水平中紮根地拥抱它们。当我们感到紮根和踏实时,便能安定心神。要培养紮根,我们可以透过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来增强自己的觉察。我们亦可以学习发展自己对身体及其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的觉察。例如,当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脚部接触地面的感觉和臀部坐在椅子上的重量来培养紮根。我们亦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锻鍊来学习提升对身体的觉察,譬如是瑜伽和冥想,让我们观察自己的身体感觉。当我们感到踏实时,便会减少陷入高涨的情绪。此外,在面对恐惧或焦虑时,我们便能减少作出欠缺理性的反应。事实上,如果我们在面对极端不确定性时拥抱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便能减少经历痛苦。

毫无疑问,我们在第五波疫情下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学习培养紮根,这样才能拥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即使我们正在面对各种负面情绪,请您记得您并不孤单,就让我们同舟共济,乘风破浪。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