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两支箭的比喻可以用作解释不同人对于痛苦作出反应的差异。 在这个比喻中,第一枝箭所指的是生活上无可避免的痛苦,好像是我们曾经在社交场合中被拒绝的经历,又或是老朋友忽视了自己的讯息一段长时间,没有联络。而当我们被拒绝的时候,大脑会作出与承受生理痛楚相类似的反应。比喻中的第二枝箭指的是我们应对无可避免的痛苦的反应。当我们不愿意接受痛苦,便会倾向希望减少或改变痛苦。例如,我们可能会更加努力去与那位老朋友联络,希望证明他或她没有把自己拒之门外,也有机会因此而感到焦虑和担忧。此外,我们也可能会不断反复思考这位老朋友忽视自己的所有可能性,例如想想过去有没有冒犯了对方,抑或曾经有人在他或她面前说自己的不是。事实上,第二枝箭可能会产生更多第二箭头,令我们陷入恶性循环,不愿意接受痛苦之馀,又希望消除或改变痛苦。以上的例子令我们只专注于主观地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足,同时又因为被老朋友忽视而无能为力,感到沮丧。

当我们面对威胁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启动。在大脑交感神经系统中的杏仁核会被刺激,而皮质醇(即压力荷尔蒙)的释放会持续增加。杏仁核加强活化令我们关注威胁带来的负面资讯,亦会有机会感到焦虑和担忧。它同时抑制前额叶皮层的正常功能,扭曲了我们对威胁和逆境的客观评价。 面对无可避免的痛苦,我们的第二枝箭头也有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有关。当交感神经系统被反复启动时,便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增加患上各种疾病的风险,例如溃疡、肠易激综合症或心血管疾病等。我们亦更有机会患上焦虑和抑郁症,到底我们怎么才能减少第二支箭射向自己的机会呢?

在知道该怎样做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副交感神经系统是让身体能够保持休息、平静和回复到稳定基线的系统。当副交感神经系统被启动时,我们的头脑会安静下来,帮助我们客观地评估威胁和逆境。除此之外,副交感神经系统亦会使交感神经系统平静下来,有助身体恢复平衡的状态。当我们在面对无可避免的痛苦时,可以尝试有意识地觉察正在经历的一切,而不是企图抑制或改变它。定期的静观练习有助我们培养这个习惯,同时亦能够帮助我们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这样,我们在面临威胁或逆境时,便能减少交感神经系统被启动。当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变得更平衡,就能减少我们在面对无可避免痛苦时的第二枝箭所带来的负面后果。

拥抱并接受无可避免的痛苦是需要我们终生去学习的。在痛苦面前,我们都有机会被第二枝箭的射中的经历。 当我们明白有时候痛苦是难以避免,便需要接受和拥抱它。这样,我们才能减少自己的第二枝箭所带来的痛苦。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与发展时期创伤有关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有些是很成功的专业人士或商人,他们具有足够的社交技巧及能够与其他人相处融洽。有些则是倾向回避与他人接触,甚至完全断绝社交联系。表面上,有社交焦虑的人会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离自己,亦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作出负面评价。他们倾向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社交表现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在社交聚会后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后亦需要一段长时间休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