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与发展时期创伤有关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有些是很成功的专业人士或商人,他们具有足够的社交技巧及能够与其他人相处融洽。有些则是倾向回避与他人接触,甚至完全断绝社交联系。表面上,有社交焦虑的人会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离自己,亦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作出负面评价。他们倾向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社交表现寄予很高的期望。他们在社交聚会后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后亦需要一段长时间休养。

我与这些求助人进行心理治疗时,很多时发现他们在早年发展时期曾遭受创伤。这些早期的发展创伤可能包括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对求助人身体和情感上的虐待、忽略、或是与患有精神病患的父母之间的依附问题。对于某些于儿童时期曾受到创伤的成人,他们的神经系统会持续处于过度激发的状态。这种持续高水平的唤醒使他们持续感到受威胁,令他们感觉到自己处于危险当中,触发了他们的警惕性和长期焦虑反应。

在大部份经历早年发展时期创伤的成年求助人当中,他们都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在婴儿期时他们的母亲未能回应他们的情感需求。结果,母亲与婴儿未能建立一段以安全为基础的依附关系。只有透过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紧密而充满关爱的联系,婴儿才能学习调节自己的内在唤醒。一个人有了调节情绪的能力,才能发展社交参与的能力。相反,如果没有调节情绪的能力,曾受早年发展时期创伤的成人会因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威胁而不知所措。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倾向避免参与社交聚会和断绝他们的社交网路。

除此之外,很多经历早年发展时期创伤的求助人亦具有高水平的羞耻感。事实上,他们还可能对自己拥有强烈的憎恨感觉。当一个小孩遭受到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虐待,他便会持续地陷入两难的局面,对父母又爱又恨。由于小孩完全依赖了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他们对自己对父母产生的愤怒感到恐惧。为了保护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依附关系,孩子把对父母的仇恨和怒气分裂出来。这种生存机制令小孩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应该受到虐待或疏忽照料。结果,经历早年发展时期创伤的成年人都可能有长期羞愧感。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如果不了解他人的生活经历,就不应过早地对他人作出判断。对我们来说,判断我们的某些朋友或同事太过冷漠或疏离是十分容易。但当下一次我们看到某人与一群人疏远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接受他们选择独自一人的自由,并表示同情及理解。就让我们拥抱个人之间的差异,接纳与我们不同的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