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沉迷于社交媒体? 抑或沉迷于自我?

毫无疑问,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利用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来进行虚拟社交,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不少人会把在社交媒体发布照片或帖文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成为某种「仪式」,例如在享受美食前要拍下照片和在进行身体锻练期间拍照展示自己拥有良好的健康习惯。事实上,当我们所发布的帖文或照片获得积极的评论和反应时,所带来的正面回馈能够强化这些行为,并促使我们不停地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生活。每当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我们正面积极的评价或反应,实际上亦加强了我们对自己正面的看法。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便会对自己的看法变得更为固定。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把自己定型于我们渴望投射在社交媒体的某个形象。

例如,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认为她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妈妈」,她可能会透过发布帖子来实现自己这个愿望。当她的家人和朋友多次对她所发布的帖子或照片作出积极的评价和反应时,她便开始形成自己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妈妈」的自我意识。事实上,每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其他人的正面留言或反应时,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就会增加。结果,我们会立刻感到自我感觉良好和兴奋。有研究证据表明,这种透过增加大脑多巴胺水平的奖励性学习是会让人上瘾的。长远来说,我们只会渴望获得更多的多巴胺,并无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追求满足从帖子中获得积极评论和反应的冲动。

使用社交媒体来创立或建构「自我」的角色并没有错,无可否认,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譬如,我们需要有一种健康的看法,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我们可以透过发布健康生活或自己的成就的帖子来告诉家人或朋友有关自己的生活点滴,这除了是平常不过的事情,也是他人建立连系的其中一种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极端或过度地利用社交媒体来提升自我,便有机会对自我上瘾。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变成只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获得世界的关注和钦佩。最终,我们可能会在看待「自我」时存在偏见,更有机会地变得自大,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很多人类的心理问题都与人们对自我的成瘾相关。如果我们渴望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和对自我有更客观的认识,我们可能需要学习不那么沉迷于专注「自我」。若果我们放弃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一个角色展示于他人面前,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更有机会尝试去体验和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例如,与其在晚餐时专注于创建引人注目的帖文和修葺照片,我们不妨尝试专注于品嚐眼前的食物。这种把注意力转向内在的方式有助我们更加觉察真实的自我,而非专注于我们想向他人投射的角色。

当然,为了忠于自己,我们并非要过着没有任何角色的生活。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在获得他人对自己成就认可的和保持全然觉察地体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只要我们时刻牢记着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时在社交媒体发布帖子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坏处。透过这样做,我们便不会太过在意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过上真正平静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亲或母亲拥有自恋型人格,会对子女有什么影响?

你会感到自卑和持续性地焦虑吗?你会不停认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关系中吗?你是一名完美主义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额完成?你会倾向因为信任的问题而与别人疏远吗?如果你对于以上其中一些的问题的回答有「是」的话,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两位自恋型父母的影响。具有自恋型人格的父母有什么特质?

觉察与自我有关的成瘾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拥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体帐户,并会不时发怖与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会或重要纪念日有关的帖文。当我们获得别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评论时,我们会有满足的感觉。事实上,这些「讚好」和正面的评论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并释放多巴胺,令我们有愉悦感。我们会不断地检查手机应用程序弹出红色圆圈的讯息提示,由于这是奖励性的经验,因此我们会更频繁地发怖帖文,却忽略了自己实际上是渴望大脑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来寻求兴奋的感觉。

13 周年的反思——无止境的蜕变

当我回顾自己成为临床心理学家二十年的历程,我发现自己在进行心理治疗的道路和方式不断地发展成长。今天是我私人执业的十三周年,回望过去,这趟旅程充满各种的挑战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数千位求助人身上学到不少有关人生的种种,他们让我学会谦卑和灵活性。正正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亦逐渐了解到心理治疗的确揉合了科学和艺术的元素。我作为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一方面是受专业培训后以科学实证为基础来为他人进行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基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我需要学习心理治疗的艺术,就是以灵活和具创造性的方式来进行。事实上,没有单一类型的心理治疗能够满足每个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心理治疗中,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适合所有人,因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