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沉迷于社交媒体? 抑或沉迷于自我?

毫无疑问,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利用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来进行虚拟社交,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不少人会把在社交媒体发布照片或帖文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成为某种「仪式」,例如在享受美食前要拍下照片和在进行身体锻练期间拍照展示自己拥有良好的健康习惯。事实上,当我们所发布的帖文或照片获得积极的评论和反应时,所带来的正面回馈能够强化这些行为,并促使我们不停地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生活。每当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我们正面积极的评价或反应,实际上亦加强了我们对自己正面的看法。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便会对自己的看法变得更为固定。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把自己定型于我们渴望投射在社交媒体的某个形象。

例如,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认为她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妈妈」,她可能会透过发布帖子来实现自己这个愿望。当她的家人和朋友多次对她所发布的帖子或照片作出积极的评价和反应时,她便开始形成自己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妈妈」的自我意识。事实上,每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其他人的正面留言或反应时,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就会增加。结果,我们会立刻感到自我感觉良好和兴奋。有研究证据表明,这种透过增加大脑多巴胺水平的奖励性学习是会让人上瘾的。长远来说,我们只会渴望获得更多的多巴胺,并无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追求满足从帖子中获得积极评论和反应的冲动。

使用社交媒体来创立或建构「自我」的角色并没有错,无可否认,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建立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譬如,我们需要有一种健康的看法,希望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我们可以透过发布健康生活或自己的成就的帖子来告诉家人或朋友有关自己的生活点滴,这除了是平常不过的事情,也是他人建立连系的其中一种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极端或过度地利用社交媒体来提升自我,便有机会对自我上瘾。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变成只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获得世界的关注和钦佩。最终,我们可能会在看待「自我」时存在偏见,更有机会地变得自大,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很多人类的心理问题都与人们对自我的成瘾相关。如果我们渴望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和对自我有更客观的认识,我们可能需要学习不那么沉迷于专注「自我」。若果我们放弃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一个角色展示于他人面前,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更有机会尝试去体验和专注于当下的生活。例如,与其在晚餐时专注于创建引人注目的帖文和修葺照片,我们不妨尝试专注于品嚐眼前的食物。这种把注意力转向内在的方式有助我们更加觉察真实的自我,而非专注于我们想向他人投射的角色。

当然,为了忠于自己,我们并非要过着没有任何角色的生活。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在获得他人对自己成就认可的和保持全然觉察地体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只要我们时刻牢记着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时在社交媒体发布帖子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坏处。透过这样做,我们便不会太过在意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过上真正平静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与童年创伤有关潜在的逃避机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于难以忍受与他人联系所带来的情绪,因此在不自觉下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场合。除此之外,他还有酗酒的习惯,希望透过酒精来摆脱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事实上,他的父亲在他童年时期经常虐待他,常常因为一些琐碎的事而责骂他,甚至对他作出体罚。在整个童年时期,他学会了建立一种应对机制,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力逃避父亲和任何有机会被虐待的情况。另外,他还学会了逃避任何可能触发与他童年虐待相关情绪的场合,例如受到负面评价和批评的情况。其中一个例子是当他曾经被一位同事欺凌后,他会因为担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创伤经历的记忆影响,不愿意出席任何公司团队的聚会。

为什么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发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当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没有邀请她出席聚会时,便会确信自己没有人爱和没有价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丧。她在生活上倾向执着于一些次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引发起她各种负面的想法,例如别人都不喜欢她或孤立她等。譬如,当她的同事告诉她他们有自己的午餐聚会时,她便会认为自己被孤立,甚至认为对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当她的朋友要求她为自己做事时,即使她内心深处不想这样做,但是她仍然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取悦他们。事实上,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爱护和关心,以至于很难向他人说「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应该别人珍惜的正向特质和强项。为什么她对自己不配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