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的身份在成年中期仍在形成当中

毋庸置疑,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是让年青人探索和创造人生无限可能性的舞台,我们普遍会看到处于这个阶段的成年人的身分还在形成当中。那么,正处于成年中期(middle adulthood)的人是怎样的呢?对于那些介乎40/45至60/65岁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例如,他们在担任不同角色中的责任和承诺显着增加,如需要养育孩子和照顾年迈的父母,以及当中部分人已经是职场上资深的领导者。面对各种的挑战,中年人仍有机会面对身份上的转变。很多中年人可能会因思考「我是谁」以及生活的意义而感到困惑,甚至因此面临中年危机。成年中期的人有机会面对什么身份认同的问题?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如何在面对不同角色的各种需求下过上既充实又有意义的生活?

研究人员指出中年人会在开始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时改变对生活的看法。他们可能在过往一直专注于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仍然有很长的寿命。随着时间逐渐过去,到了中年,他们开始转向寻求培养内在平静和保持身心健康。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转移对时间的观念,为往后的退休生活和老年作准备。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处于成年中期的人也获得更强的个人操控感。这些人的收入普遍比较稳定,或是已经累积足够的财富来维持生活水平。在事业发展上,他们可能已经在工作中担任更高的管理职位。另外,由于中年人的父母日渐年迈并更需要依赖他们的照顾,他们有机会成为了家中的决策者。面对这些转变和觉悟,中年人实际上或许需要调整自己过往的生活目标,同时亦要继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到中年期的身份认同仍在不断变化和形成。

对于部分中年人来说,这也是他们重新开拓异性特质的时期。例如,当子女步入成年初显期时,一些家庭主妇的生活会变得更加自由。这些女性可能会选择重新投入职场或重返大学校园学习。也就是说,她们有机会开始把注意力转移至较阳性的特质发展上,亦更专注于取得个人成就。另一边厢,一些曾经在企业担任领导者多年的男性可能开始考虑提前退休。他们可能会放慢生活节奏,亦有机会开始培养新的爱好和兴趣,如艺术创作。有些男性亦可能选择参与更多的家庭事务,譬如是帮太太做家务或为家人炮制晚餐等。无论中年人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通常仍会表达对年轻一辈的担忧。在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会开始指导他们的孩子或较低级的员工,促进其个人或职业发展。

事实上,有些处于成年中期的人可能无法适应所有角色上的变化,并仍然为放弃成年早期的个人生命目标而面临不少挑战。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培养内省的立场,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的生活。有时候,当一个人在家庭中或工作中担任某些重要的角色,的确很难一下子就退下来。透过反思,他或她可以尝试分析生活中各种的变数,并找到适合这个人生阶段的生活方式。当我们意识到生活实际上或许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就会明白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一种错觉的束缚,就是认为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培养静观和活在当下能让我们过上更有意义和充实的中年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