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对愉悦感觉的「瘾」

不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美味的甜点,我们都可能会从不同的渠道渴望获得更多愉悦的感觉。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贴文和照片时,或许会更频繁地检查我们的帐户,看看能够从朋友中获得多少「反应」。当我们打开一包薯片时,可能会忍不到把整包吃掉。事实上,以上提及的两个例子或其他类似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体验到愉悦的感觉。有时候,这些感觉并不明显,以至于我们可能未能觉察它们。如果我们多加留意自己的行为,或者会发现自己倾向于作出更多相同的行为,从而获得更多愉悦的感觉。例如,当朋友对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给予「反应」会引发我们的愉悦感,我们可能会自动化地增加查看社交媒体帐户的次数,这种自动导航与我们对得到更多愉悦感的本能渴望有关。

从表面来看,通过增加某些行为来获得愉悦感似乎对我们的福祉带来益处。譬如,从社交媒体平台中获得很多正面的「反应」的感觉很好。因此,我们渴望发布有趣的贴文来吸引他人作出更多的回应。如果适度并谨慎地行事,这是一个健康和适当的方法来寻求认可。然而,如果我们缺乏对自己渴望愉悦感觉的觉察,最终可能会发展至成瘾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渴望呢?透过练习静观,我们可以学习增强对自己的情绪的觉察。这样,我们可能更容易注意到自己不愉悦的感觉。举例来说,当我们不小心触碰到一个正烧红的锅子并感到疼痛时,会马上缩开以免经历更多的痛楚。在这个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痛苦而感到不适。当觉察到自己正经历愉悦的体验时,我们可能需要学习对自己渴望这些感受的倾向培养更多的意识。 也就是说,在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产生任何愉悦的感觉时,我们可以注意它们并承认它们的存在,但不对它们作出反应。例如,当我们享用一包薯片时,可以尝试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对品嚐薯片所带来的愉悦感的渴望上。透过注意并承认自己渴望从包装中拿取更多薯片,我们就可以先停下来,并再选择是否继续吃更多。
有时候,由于受到自动化的影响,我们很难注意到自己的渴望及其相关在内心所产生的愉悦感。透过定期进行静观练习,我们可以更耐心地提高对关注这些不显眼的感受的能力。愉悦感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快乐并没有坏处。这是一个在享受这些愉悦的感觉和过度渴望它们之间寻求平衡的问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