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心理治疗与辅导有什么分别?

近年,鑑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寻求心理服务的人愈来愈多。当人们寻求协助时,他们可能会难以区分心理治疗和辅导服务。有些人会因此而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应该是寻求辅导员还是临床心理学家的帮助。事实上,辅导和心理治疗并不能以非黑即白来区分,因为两者的专业能力是有重叠的地方。有时候,心理治疗与辅导这两个术语甚至可以互通使用。

一般,辅导员会为那些日常功能运作正常或没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提供辅导服务。辅导服务更多是帮助客户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更加有效地发展自我,旨在解决一个人在当前生活中正遇到某些特定的问题或困难。相反,心理治疗师(如临床心理学家)所提供的心理治疗服务,是协助求助人治疗精神疾病或改善自己在应对问题时的不足之处。心理治疗服务通常牵涉更加深入的工作,以协助求助人重新建构或纠正他或她的认知扭曲、处理与过往创伤经历相关的情绪或改变有问题的行为模式。

事实上,辅导是更加着重情景、具教育性和针对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心理治疗是相对地更长期和更深入地处理问题的方法。此外,心理治疗也可以帮助客户处理和解决与过去经历相关的情绪,针对求助人因过往的创伤事件而造成的伤害。它还侧重于帮助求助人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问题或性格问题。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在选择职业道路时感到迷失而寻求辅导服务,这样就是着重情景和针对特定的问题来进行辅导。辅导员能够帮助当事人探索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作出选择职涯方向的决定。另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因为患上抑郁症而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这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所带来的影响,并深入了解自己的认知扭曲。如果有需要,心理治疗师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介入,以处理或解决与她过去的创伤相关的情绪。

有时候,辅导员经过适当的培训和获取专业资格后,也可以为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士提供心理治疗。不论你是寻求辅导员还是临床心理学家的帮助,亦需要仔细检查提供服务的人士所拥有的专业资格,这是至关重要的。专业资格如拥有临床心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或拥有香港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学家等专业会员资格的人士能为公众提供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服务。也就是说,他们只会提供具备有效研究实证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依从专业的道德操守守则执业,例如保护客户的私隐和在其专业能力范围内提供心理治疗。寻求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治疗的帮助是个人的事情,因此了解自己所接受的服务和为您提供服务的辅导员或心理学家的资格和专业注册对您来说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