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试图淡化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可能陷入存在危机陷阱的循环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假如我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并非事实,那么生活还有意义吗?这位求助人的论点是基于他在讨论时所浮现的一个想法:「我需要活在当下,而不去担心自己的未来。」他指出这个想法不时令他感到非常困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不应该为未来制定计划。他也难以把自己的想法归入「想法可能无法反映现实」的类别,因为他未能弄清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当人们习惯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实性,通常都会陷入这种循环论证。譬如「我们的思想未必反映现实」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那是真的吗?人们可能会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并认为如果我们的言语不能为生活导航,生活将可能变得毫无意义。
为了解决这道难题,我们需要明白脑海中的想法有机会无法理解生活和环境的复杂性。实际上,事情是具备连续性的,我们需要减少以二分法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就如那些与道德行为相关的想法在某些情况下看起来也不一定非黑即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亲密的人诚实」的想法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因为同情的缘故而对亲人说谎。例如,我们或许需要向年迈的祖母撒谎,在她病重的时候不告诉她最年幼的儿子突然离世的消息。
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自身的价值观和本性拥有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帮助我们选择如何在生活中作出行动。也就是说,我们的想法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们可能是真的,亦有可能不是。它们可能适合我们的决策,也有可能不适合。以「我要活在当下,不去为未来担忧」这个想法为例,实际上取决于我们正身处的环境和个人价值观。在我们与家人共进晚餐时,我们可能会因为对他们的重视而专注地一起享受美食,并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如果我们正在面对业务危机时,就需要制定更好的计划来确保生计,以及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忧虑。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仍然可能在制定计划时活在当下,但是我们同时需要担忧自己的未来。
我们不需要有一种极端的倾向认为自己需要脱离所有想法来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培养对自我的觉察和理解。透过这样做,我们才能知道自己需要从那些想法中抽离。事实上,我们有时候需要学习脱离一个想法,也需要接受在其他情况下所浮现的念头。我们需要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来稳定自己,然后相应地选择自己作出什么行动。想法有可能是现实的反映,它有时候非常重要,但有时间可能不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