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处理关系问题时,把自信与慈悲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常会倾向运用二分法思维来思考,认为我们要么明确并专注于与他人建立界线,要么应该对别人的痛苦给予同情并更加包容。然而,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展现慈悲的同时,又能表现得坚定自信?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答应了她的朋友的要求,邀请对方到她新买的房子作客。一直以来,她都认为这位朋友为她的搬迁而感到非常高兴。直到到访的当日,她的朋友一踏进她的新家就不停地拍照,让她感到极为震惊。原本我的求助人想阻止她的好朋友并表达她对这些侵犯她隐私的行为的愤怒,但碍于她们二人关系亲密,她最后选择了接受好朋友的举动,亦没有作出任何对抗。后来,我的求助人发现她这位好朋友把所拍的照片分享了给另一位朋友看,二人更肆意地说三道四。我的求助人对她的好友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并觉得自己被背叛了。这位求助人面临两难的抉择,就是选择与好朋友讨论这个问题,还是逐渐淡忘它并与对方保持距离就此作罢。如果你是她,你会如何选择?

如果我们想和好朋友保持亲密关系,对他们坦诚和表现得坚定自信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与他们订立适当的人际界线。要表现得自信和坚定,我们第一步需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事实上,对于我那位求助人来说,勇敢坚决地面对她的好友并指出她的不是,实际上是正确的事情。因为对方是在未经她许可的情况下拍照,这是不可接受的。当有人侵犯我们的界线时,我们可以透过计划、逻辑性和价值观来决定如何向对方传达有关的讯息。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与她的好朋友谈论有关她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的事情,亦可以向对方表达她的失望。无论她的好朋友是否接受,她都可以如实地忠于自己的内在指导。只有当我们专注于自己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做那些我们认为对自己关系有益的事情时,才能拥有内心的平静。

如果我的求助人的好友到最后还是否认并且最小化她所做的事情,那该怎么办?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我们或许倾向否认别人对我们的对抗,更有机会在面对别人坚定的立场时采取防御措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培养慈悲,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定的自信。我们需要对别人和我们自己慈悲。对于我的求助人来说,当她的朋友否认并且最小化她所作的行为时,她需要培养对自我的慈悲。她无可避免地因为被好友背叛而感到愤怒和受伤,她需要把自己照顾好,并可以透过与其他亲密的人倾诉或参与表达艺术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她可以决定继续与这位朋友保持这种亲密关系,抑或是开始疏远她。与此同时,我的求助人有机会对这位好朋友表示同情,或许对方是因为自己的不足而产生嫉妒,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多年来她一直在这段关系中背叛我的求助人。当我们培养慈悲,将能够更平静地面对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所有的因素和复杂性。

有了自信和同情心,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关系问题时建立内心的平静。现实是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或行动,因为这是一个与灵活性和接纳相关的问题。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鑑于所有无法预测的因素和变数,我们无法完全控制与重要他人走怎样的道路。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并坚持自己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当然,对于拥有充实又富有意义的真诚关系,我们仍可抱有希望。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