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创造力可能是应对丧亲之痛的方法之一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丈夫突然离世而经历丧亲之痛,面对突如其来的损失,她感到不知所措,并似乎会在哀伤阶段中郁闷一段很长的时间。事实上,她的爸爸在她年轻的时候因绝症而过世,让她从小失去父亲角色的榜样,影响了她一生的安全感和自我形象。结果,她嫁给一位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男子。某程度上,她把这位男子当作成自己的父亲。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时刻感到软弱和很重的无能感。尽管我这位求助人是一名专业人士,以及拥有一份高薪厚职的工作,但是她在情感上极度依赖于她的丈夫。她每天都需要丈夫的陪伴,并倾向把自己的所有问题和情绪困扰一一告知对方。正因她对丈夫的依恋很深,对方的突然离世为她带来莫大的打击,并让她发现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再没有可以求助和依赖的对象,感到非常惶恐不安。

对这位求助人来说,嫁给一个像父亲的人实际上加深自己的无能感,认定自己是一无是处。她过度依附丈夫,没有在婚姻以外发展任何其他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她的丈夫会就她所有的事情给予建议,以及为她作出所有决策。结果,我这位求助人在婚后未能学会独立自主或提升应对事情的能力。当她的丈夫离世后,她感到非常无助和软弱。透过进行心理治疗和自我反思,她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更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自己未曾意识的应对能力。此外,她一步一步扩阔自己的社交网路,学习为自己的事情下决定。一年半后,虽然她仍然非常想念已故的丈夫,但是她仍然能够独自过着幸福的日子。这位求助人能够从哀痛中恢复过来并学习独立地发展,当中主要的元素是什么?

事实上,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许是她能够恢复过来的途径之一。我的求助人一直以来非常喜欢写作,我鼓励她在丈夫去世后继续把它视为自己的爱好之一。这样,她开始透过写作短文来表达自己对已故丈夫的感情,以及纪录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帮助她接受自己的损失和拥抱自己在丧亲中经历的痛苦。当她进行创意写作时,她也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她没有尝试寻求朋友的安慰或支持,而是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透过这种做法,她对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逐渐更为了解自己对已故丈夫的依赖。

事实上,创造性的活动不但减轻她的无助感,还增加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对自我的能力感。她透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获得更多的控制。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能发现通过写作或绘划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一个人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更有机会与外在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融为一体。从事具备创造性的活动,一个人将有机会尝试弥补自己的损失而获得疗癒。他或她或许能够在自己的内部创建新的统一个体。譬如,上述的那位求助人发现自己另一部分实际上能够独当一面,可以独自应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透过这种方式,一个人便有机会把自己的外在经验与其内部经验结合。

无论我们正在为自己所爱的人而悲痛,抑或为在这个世界上值得自己尊重的人而哀悼,我们都可以尝试透过具创造性的活动来表达自己,以及处理自己的悲伤。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脆弱性并不是弱点,当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对失败或挫折时,身边亲密的人常常告诉我们要变得强大或坚强。例如,一位女士发现丈夫有婚外情后,她的女性朋友都劝她要坚强并与丈夫分居。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职的机会时,他的好朋友建议他不要把这件事放下心上,应该要忘记它并变得强大。然而,当这些人面对损失和挑战期间未能接触自己的内心感受,常常会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们否认自己受到伤害或无视伤痛时,就难以安定心神并开始「行尸走肉」的生活。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敞开心扉面对自己的脆弱性并不容易,因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响,我们往往在情感上显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触我们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可怕的,因为我们可能想向别人表明我们不在乎失败或挑战,它们不会使我们心碎。有时候,如实地面对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关于爱人、升迁或健康问题,我们都可能觉得十分困难。

没有时间进行静观练习?把非正式的静观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

现今,很多人都了解恒常进行静观练习的好处,如增强集中力及注意力、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诉我,他们总是因为忙碌的日程而很难进行恒常静观练习。有时候,即使在假期期间,人们都不太愿意花时间进行正式的静观练习,如身体扫描、静观呼吸和静观运动等。他们可能对静观练习不太感兴趣,反而选择去看一出电影或是到访最喜欢的餐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定期练习静观来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减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错误。但是,她还是无法承诺每天都进行简短的静观练习,当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进行这些简短的练习后不会立即产生显着的效果。如果进行三十至四十分钟的静观练习太过繁重,我们可以如何把静观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身份与愤怒

Andy Warhol 曾经说过:「未来每个人都会成名15分钟。」随着各类社交媒体、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们都可以轻松发布自己的创作。在这个时代,借助各种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可能被放大。事实上,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习惯可能使很多人产生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当我们试图在这些社交平台创建一个理想的形象时,便有机会过度认同它并依附于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这样,我们就如被困于一个自己亲手建造的牢笼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热衷于每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素材来制作帖文几乎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通常,他从事有趣的活动是为了稍后可以制作和发布一则引人入胜的帖子。然而,这令他难以真正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发表了一则尖酸的负面评论。他为此感到非常生气,并与对方展开一场激烈的「网路战争」。这次冲动的行为损害了他的声誉,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尽管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但是已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