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你是一个喜欢取悦他人的人吗?如何能够设定适当的人际界限并使双方联系更为真实?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与她具有自恋型人格倾向的父亲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她自小需要长期取悦父亲和满足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在童年时期,她讨好父亲的倾向与其在家庭中的生存有关,亦是一种寻求得到父亲认可和爱护的方式。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实际上从未获得父亲无条件的爱,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她自恋的父亲与她建立浅薄的情感关系,并塑造了一个需要通过获得成就来寻求外部认可的行为模式。结果,我的求助人接受了父亲这种寻求认可的模式,极力争取在事业上获取成功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此外,她亦倾向建立很多肤浅的关系,目的只是为了扩阔自己的人脉网路。事实上,她承认自己经常感到非常空虚,没有一段真正的友谊能够让她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由于她需要透过庞大的人际网路来确保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功和地位,因此她往往都会表现得非常讨人喜欢,并且在与他人联系时没有设定任何界限。实际上,她一直以来因为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说「不」而感到不知所措,对所有的合作邀请和请求帮助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你会像我这位求助人一样喜欢取悦他人吗?我们如何能够打破因过度取悦他人而无所适从的僵局?

首先,在与人交往时,我们需要识别自己是否拥有讨好别人的倾向。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如朋友圈子、工作网路或家庭关系),你需要观察自己是否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以及习惯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满足他人。譬如,如果你的其中一位朋友在社交聚会中一直追问有关你私人生活的事情并没有尊重的界限,你可以多加留意自己的回应方式。也就是说,你需要考虑自己是否压抑了自己需要设立界限来保护私隐的需求,抑或过于顺从地回应朋友提出的任何要求。你还可以在作出回应后留意自己的情绪,例如告诉朋友自己因为不想让对方自己的私事时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当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时,可能会开始寻求与他人建立明确和健康的界限。当然,你需要在订立界线和满足他人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因为与他人断绝连系或设立过于严格的界限也是不健康的。只有认清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你才更有机会在情况允许下更真实地与他人交往。有时候,学会说「不」对于和他人建立界限尤其重要。当你对别人说「不」或拒绝他人的要求时,亦需要保持冷静和尊重对方。例如,在社交场合上你可以拒绝回应朋友询问有关你私生活的问题,平静地回应:「我不想谈这些,我们可以换个话题吗?」

假如你是一个倾向长期讨人喜欢的人,在你尝试开始与他人设定界线时,你的朋友或家人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会就你突然的转变和断然拒绝而迁怒于你。无可避免的是,部分人可能会因为再也无法从你那里得到期望的东西而疏远你。有时候,为了与这些人重新建立「联系」,我们可能会选择轻易地放松自己的界限。但是,当你了解到这些关系不是建基于相互关系时,便需要在设立适当的人际边界时保持坚定。你或可以透过结识更多新的朋友并在建立关系的初期时学习如何订立健康的界限,这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和益处。

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与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永远不会太晚。只有设定健康的人际界线,我们才能够建立更有意义和富有成果的人际关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