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或「负面思想」?

我们对于拥有「坏习惯」觉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间亦无法避免讨厌自己变得消极或满脑子都是「负面思想」。事实上,很多「治疗」都倾向专注于消除我们的负面部分。举例来说,针对自我形象低落的心理治疗可能会致力于完全消除个人对自我的负面思法,例如「我是个坏人」或「我是个差劲的学生」等。然而,如果我们有这些想法时,真的代表我们有什么问题吗?


长期沉迷于这些负面想法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固然有害。很重要的是,治疗师需要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期间帮助那么经常反刍思考的人管理他们的这种倾向。除此之外,作为人类,出现这些负面想法或有坏习惯也是人之常情。我想大概没有人会说当看到好友或兄弟姊妹在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功,而自己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时,心里未曾有过一丝的妒忌。假如我们难以接受自己偶尔会有这些负面的思想,可能会认为自己有缺陷。当陷入这种负面漩涡中,我们亦有机会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本质而进一步批评自己。

在接纳与承诺治疗中,其中一个概念指出,当人们「结合」了认知时,就会陷入情绪困扰。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这些想法就是绝对的事实。他们亦会视有这些负面想法为一种对个人精神健康或身份的威胁。例如,如果某人无法接受兄弟姊妹比自己在事业上成功并感到嫉妒,她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坏人」,甚至认为自己比起对方更为逊色和无能。另外,这些人也会视这些负面想法是一个需要立即关注的重要问题。他们可能会即时采取一些策略,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加正面或停止相关的负面思考。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尝试,这些负面思想都挥之不去。

如果你对自己的负面想法或「坏习惯」有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或许可以尝试在处理它们时培养更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灵活地选择如何对这些想法作出回应。我们无需强烈地削弱这些负面想法的可信程度或贬低我们的「坏习惯」。我们亦不用致力消除它们。我们只需要视它们为一连串的文字或影像,持续不断地变化或来来回回。我们不需要认同它们或与它们对抗。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如何作出回应。

譬如,当一个人对他的朋友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感到嫉妒时,与其批评自己妒忌对方,他可以选择接受这种嫉妒是展现他本性的一个讯号,即告诉他自己可能在职业发展上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另一个方式就是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会感到嫉妒也是正常的,并让这些感觉和负面想法来去自如。有时候,如果这个人发现自己在追求职业成就上不够努力,这种嫉妒或许能激励他在职业发展上更加努力。

人类是复杂的,而我们在不同情景下出现的负面想法或有「坏习惯」也是复杂的。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平静而有韧性地生活,我们需要在回应自己的想法或看待自己的「坏习惯」时培养更多灵活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