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童年被忽视的成年人 —— 看不见的创伤

在日常生活或我的心理治疗工作中,要识别那些曾在童年被忽视的成年人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表面上过着正常的生活,从事赚取丰厚薪金的职业、拥有稳定社交关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他们可能给人一种能够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的感觉。有时候,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会不知不觉间掩盖了内心的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每次会面时总是以完美的装扮来展现自己,她在职业生涯中非常成功,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女性。从表面来看,她似乎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或困扰。然而,她告诉我她总是缺乏安全感,常常质疑自己的能力。当她的同事向她提出质疑时,她的内心都会感到很焦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由于她对自我价值缺乏安全感,因此她对生活各个方面都抱着很高的期望。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告诉我她想在性格上提升自己,不想对人过度苛刻或常常批评别人。除此之外,由于她的不安全感,她认为自己不值得寻求心理治疗。当我和她探讨她的童年经历时,她一直指出自己的童年生活很正常,因为父母和她同住,并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学习机会。我的这位求助人在童年时期缺失了什么?

我这位求助人在典型的家庭中长大,父亲是家庭经济之柱,每天忙着赚钱养家,而母亲则长时间待在家中看电视。她的母亲每天都辛勤地做家务和为一家人做饭。然而,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父母双方都没有说话,总是一声不吭。我的这位求助人已经习惯了沉默,并把一切收藏在自己的心里。结果,她从未与父母谈论过她的校园生活。在她七岁的时候,她记得有一天和母亲一起到百货公司购物,但是母亲却在逛街的时候把她弄丢了。她一直在店里徘徊,疯狂地寻找母亲的踪影。最后,她的母亲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回她。

与这位求助人进行深入的探索后,我和她讨论到她在童年时期可能遭受的童年忽视。她倾向把目光从我的身上移开,并不知道自己在童年时期被忽视,因为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小时候有情感需求。那些在童年时期被父母忽视的人往往都表现得非常独立和自给自足,这是很常见的。他们相信向他人寻求帮助是不安全的。事实上,如果我们在作为朋友或治疗师的时候忽视他们的这种信念,并试图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帮助,或有机会导致他们更加封闭。

通常,在童年时期被忽视的求助人都有一些亲密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们寻求他人帮助时,他们的这些好友都能够为他们提供支援和帮忙。但是,我们是否需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实际上没有明确的答案。有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足够的个人空间和独处的时间。当然,如果他们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就应该以同理心和足够的理解提供协助。如果不尝试去彻底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就有机会变得苛刻和未能做到创伤知情,只顾强迫他们接受帮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产生慾望是一件我们应该要避免的坏事吗?

从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慾望的牵引力。其中一个能够展现人们拥有渴望被认可和讚赏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们希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渴望获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于严厉地批评自己突然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诉我她最近两个星期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时间,就会不停地滑手机,搜寻很多有关这些产品的资讯。最近几天,她找到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手袋,无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边厢,她不停批评自己有这样的慾望,整天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她为自己贴上了「追求物质主义」的标籤。由于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拥有这种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迟作出购买的行为。然而,她越压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挡不住购物的冲动。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么糟糕吗? 作为人类,我们都渴望快乐、健康和满足,这是很自然的。根据因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们每个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认可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对于我们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生存都攸关重要。从佛语来说,痛苦不是由我们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追求慾望后不愿意接受当中的无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选择不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因为他担心关系可能会结束,并使他受到伤害。他认为自己对拥有亲密关系产生慾望而造成痛苦,于是选择压抑它。假如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或许会为他带来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际关系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无常的执着和不接受。我们害怕失去,因为我们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能够永久拥有任何东西。 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慾望时,如何能够保持平静?对我们来说,学习接受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慾望,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试图抑压自己的慾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观察它,而非让它控制我们。譬如,当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购买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她可以试着观察自己在搜寻合适的产品时的冲动和不安感。这样,她或许意识到自己整天都想着购物的事情,出现来来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观察自己的冲动,并带着它如滑浪一样随它高低起伏。她也许能够对自己的慾望产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后更深层的需求。仔细想想,她可能发现自己之所以出现这些慾望,也许与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关。就到这里,重要的不是她最后决定买还是不买那个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为人是有慾望,并且有能力观察内在的自我。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人拥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有了这种理解,我们也许能够培养更强的自我觉察并更加灵活地采取行动。

没原因地感到快乐和平静

人们常常问我,面对这么多逆境和不确定性,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快乐和平静?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她在小学里教导学生的时候很容易变得烦躁。她班上有一些有特朱教育需要的学生,如患上自闭症或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不时作出骚扰到他人的行为。一直以来,她对这些学生都很宽容。然而,当她得知即将有一群由政府委派的资深顾问前来观课后,她开始变得愈来愈容易烦躁。事实上,她对自己抱着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好好管理所有学生,并营造到理想的课堂氛围。结果,她在教学中失去了平静,尤其是当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学生的行为时。

突如其来不成比例的愤怒爆发可能与童年创伤有关

有时候,当我们看到某人突然爆发不成比例的愤怒情绪时,或许会认为他或她的脾气控制能力很差。我们有机会忍不住去评论这个人,并把自己与对方区分开来,如觉得自己比对方有更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某些有毒关系中,有些人可能会批评另一半无法控制愤怒,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或许是引发对方情绪爆发的人。在对他人作出过早的判断前我们也许需要保持谦卑,尝试了解对方在过去的经历,并反思自己的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