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认知?

当我们面对挑战或困难时,通常都会经历各种负面情绪,如悲伤、焦虑或愤怒等。我们或许会很努力地摆脱它们,这也是人之常情。在经历这些负面情绪时,往往亦伴随着负面认知。譬如,一位被上司批评的员工可能会感到羞耻,并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如果我们尝试与朋友分享我们的负面情绪或负面认知,他们可能倾向建议我们进行正向思考,这样就会感到更加积极。然而,这实际上是说易行难。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摆脱这些负面情绪或认知,它们都难以消失。事实上,当这些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可以尝试接纳它们并以开放的心态来处理。那么,我们该怎样做?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越是极力摆脱内在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就越有机会被困于当中。相反,当它们出现时,如果我们承认它们并以接受和慈悲观察它们,这些感觉或想法就不会加剧。透过意向、好奇心和善意来看待我们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将有助我们逐步走出恶性循环。事实上,部分消极的想法或感受可能因应当前的情况是有根据的。譬如,如果我其中一位求助人被诊断出患上癌症,她感到担心和悲伤是合理的。无论我们的负面情绪或认知是否有根据和合理,我们更适合随着它们高低起伏如滑浪一样,并非与它们对抗。

当承认自己的负面想法和感受后,我们就可以学习观察它们的本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在即时反应与负面情绪及认知之间创建一个空间。这种与负面情绪和认知的分离使我们不会认同它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安定心神知道这些感觉只是我们的感觉,这些想法只是我们的想法,它们有机会无法充分反映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结果,我们就能够减少因应当前情况作出冲动和非理性的行为反应。譬如,当我们的一位朋友两天没有回复我们的简讯时,如果我们能够观察自己愤怒情绪和认为自己被遗弃的想法,或许能够在向对方传送责备的简讯和解释这个情况的负面情绪和思想中建立一个空间。这样,我们可以探索其他能够解释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向另一位共同朋友发送简讯询问有关那位朋友的近况,看看他或她最近过得怎么样。

当我们能够在负面情绪和冲动反应之间创造空间时,就有更多机会反思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以上述的例子为例,尽管我们因为朋友不回复我们而感到愤怒和被抛弃,但同时亦反映出我们拥有人类的善良和与人联系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与这位朋友保持联系更加合适。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向那位朋友再发送另一个讯息,以便跟进早前的事宜。我们可能会发现对方在前两天非常忙碌,错过了我们的简讯。当他或她收到我们的第二个简讯时,我们或许会收到对方更真诚的回复。

如果我们未能恰当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认知,便很容易陷入无助和被困的状态。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不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行事,最终更有机会感到后悔并失去生命中宝贵的机会。如果我们希望拥有富有意义和成果的生活,那么学会明智地以适应性的方法来处理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尤关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