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重覆地與自戀型人格的人交往,並被困於關係中?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反覆地與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交往,甚至一次又一次陷入虐待關係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被困於與具備這種特質的男士建立的親密關係中。從表面看,她的男朋友用心關注她在生活上的每個細節,並且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她。譬如,他每天都會陪她上下班,還會為她支付所有的賬單和負擔每月的日常開支。在購物時,他亦會為我這位求助人選購衣服或眼鏡的款式。每當我的求助人沒有按照男朋友的建議,以及對下決定有個人意見時,她的男朋友都會狠狠地批評她的選擇,希望藉此讓她順從他的意思。她的男朋友經常在生活的各方面批評和貶低她,比如外貌、工作能力和智力等。例如,如果我的求助人被行銷人員欺騙了,他會對她說:「你真的很愚蠢!怎會不知道這些是行銷策略?為什麼你會作出那麼糟糕的決定?」漸漸地,我的求助人變得越來越自卑,甚至害怕在生活中作出任何決定。儘管她的朋友勸喻她考慮與男朋友分手,但是她仍然覺得自己非常依賴他,並認為她的朋友建議她作出一些不利自己的事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她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去曾多次與具有類近特質的男性約會。如果沒有和我討論,她自己可能未曾覺察到這種模式。為什麼有些人會反覆地與那些有機會虐待他們的人約會?

人們之所以反覆地選擇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伴侶,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他們有機會曾經被一或兩個自戀型父母虐待過。結果,他們傾向於選擇具備類近特質的伴侶來尋求解決創傷的方法。由於經歷童年創傷,他們可能會有持續低自尊的問題,並需要具有相似特質的人來認同他們。這些人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只要獲得這類型的伴侶的認可,就能克服童年創傷和解決相關的問題。例如,上述的求助人非常努力地保持理想體重和完美無瑕的皮膚,以尋求有自戀型人格傾向的男友的認可。儘管男朋友一直不斷地批評她的外表,但實際上她認為自己有機會獲得男朋友的認同,並相信這樣就足夠了。

矛盾的是,部分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即使重覆地受到自戀伴侶言語甚至身體虐待後,仍然會選擇與對方保持關係。這些人在面對伴侶對他們作出虐待行為時,可能經常感到無能為力。在他們小時候,就算父母對他們做了一些殘忍的事情,他們亦無法離開虐待他們的父母。作為子女,他們需要依靠父母才能滿足生存需求。有見及此,他們最需要做的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被父母遺棄。在某些情況下,孩子可能會為了生存而脫離自己被虐待的現實,需要在精神上擺脫其父母的虐待行為。結果,當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在成年後與自戀者發展浪漫親密關係時,他們有機會產生解離性防禦。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會否認、最小化或從對建立理想關係的幻想中抽離。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感覺不到他們的伴侶於當前的親密關係中正在虐待他們。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似乎陷入與自戀伴侶的虐待關係中,重要的是一個人能夠反思自己的關係模式,以及學習採取必要的行動來避免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如果未能確定當前的關係是否屬於虐待關係,與朋友或心理治療師交談是有益的,並更有機會就關係模式進行反思而找到出路。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