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当你感到停滞不前时,学习倾听你内在小孩的声音

每逢接近年末的时候,人们会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为来年制定计划。假如能够把过去一年总结形容为成果丰硕,相信定必令人觉得满足。对于那些能够完成计划的人来说,今年的表现实际上会为进一步制定来年计划打下一枝「强心针」。然而,由于存在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很多人可能无法实现自己在一年前所定下的目标。有些人可能还会因此感到被困并非常迷失,甚至认为自己与他人脱节。对这些人而言,制定任何新年计划并不容易,他们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无能为力、不配被爱或异常孤独。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今年年底经历工作倦怠,事实上他在过去一年非常努力工作,亦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不少任务。但是,鑑于公司重组,他在工作上充满很多不确定性,来年有机会需要面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庞大工作量。在缺乏资源下,他在下年需要管理的员工人数可能会增加一倍。这样的情况下,他或许需要面临巨大的压力来完成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令人沮丧的是,他在过去一年为公司取得的成绩并没有得到任何认可,还因为一些看似受外在经济环境因素所影响的销售目标而受到抨击。结果,他因感到被困而不知道自己在今年年底该做些什么,更不用说制定新年计划。他很清楚知道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因为这样才能在经济上支援儿子获得优质的教育。但与此同时,他的直觉告诉他,如果继续这份工作,接下来的一年将会是悲惨的。

与这位求助人的挣扎相若,很多人都有机会觉察自己的逻辑思维与直觉情绪之间存在的内在冲突。如果这种内在矛盾没有得以解决,这些人可能会继续不按照自己的感受作出行动。最终,他们难以与内心真正的感受建立联系。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自然内在和以感觉驱使的自我视为内在小孩的部份,而成人部分就是自己采取行动和进行逻辑思维的部分。假如我们的理性思考与内在情绪建立了连结,我们就不会体验任何内心冲突,并会感到平静和快乐。相反,如果我们的成人部分和内在小孩部分之间存在冲突,便很容易感到被困和迷失。有时候,有些人更有可能会透过酗酒或购物狂等成瘾行为来逃避这种脱节的痛苦。

为了能够重新连接自己成人和内在小孩的部分,我们需要觉察内心的冲突。通过自我反思、冥想或其他方式,我们可能更有机会意识到自己某些行为可能与直觉情绪和自然自我存在冲突相关。例如,我的求助人可能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觉得工作毫无意义,是因为那些不合理的工作要求让他难以满足自然自我的渴望,未能花更多时间于培养家庭关系上。事实上,他希望自己能够花多点时间陪伴儿子和见证他成长,以及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给予更多的指导。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成人和内在小孩部分之间存在冲突后,需要承认自己可以选择忽视直觉感觉部分,抑或敞开心扉依据内在小孩的感受来行事。当然,做到这一点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实际上,要重新建立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我们需要学习在面对内在冲突时稳定自己的情绪。

在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需要在理性思考和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有时候,单单为了满足内在小孩而作出选择是不可行的。例如,上述的求助人如果突然辞去目前的工作,他将无法支撑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和内在小孩部分可能需要作出妥协,借此寻求更可行的选择来处理内在冲突。譬如,我的求助人可能需要先继续从事当前的工作,并以寻找新的工作为新一年的目标。透过作出这个选择,我的求助人亦能坦然地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需求。这种做法可以令他更懂得自爱,也更有能力去爱护他重视的人。

趁着今年即将终结,就让我们更加清醒地反思自己是否被困于当前的环境,是否正与内在小孩失去连结。尝试与内在小孩部分重新建立联系是非常重要,值得我们付出努力。透过这样做,我们才能更真实地做自己和更加爱护他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