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你感到停滯不前時,學習傾聽你內在小孩的聲音

每逢接近年末的時候,人們會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並為來年制定計劃。假如能夠把過去一年總結形容為成果豐碩,相信定必令人覺得滿足。對於那些能夠完成計劃的人來說,今年的表現實際上會為進一步制定來年計劃打下一枝「強心針」。然而,由於存在很多無法預測的因素,很多人可能無法實現自己在一年前所定下的目標。有些人可能還會因此感到被困並非常迷失,甚至認為自己與他人脫節。對這些人而言,制定任何新年計劃並不容易,他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無能為力、不配被愛或異常孤獨。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今年年底經歷工作倦怠,事實上他在過去一年非常努力工作,亦按照自己的計劃完成不少任務。但是,鑑於公司重組,他在工作上充滿很多不確定性,來年有機會需要面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龐大工作量。在缺乏資源下,他在下年需要管理的員工人數可能會增加一倍。這樣的情況下,他或許需要面臨巨大的壓力來完成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令人沮喪的是,他在過去一年為公司取得的成績並沒有得到任何認可,還因為一些看似受外在經濟環境因素所影響的銷售目標而受到抨擊。結果,他因感到被困而不知道自己在今年年底該做些什麼,更不用說制定新年計劃。他很清楚知道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因為這樣才能在經濟上支援兒子獲得優質的教育。但與此同時,他的直覺告訴他,如果繼續這份工作,接下來的一年將會是悲慘的。

與這位求助人的掙扎相若,很多人都有機會覺察自己的邏輯思維與直覺情緒之間存在的內在衝突。如果這種內在矛盾沒有得以解決,這些人可能會繼續不按照自己的感受作出行動。最終,他們難以與內心真正的感受建立聯繫。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自然內在和以感覺驅使的自我視為內在小孩的部份,而成人部分就是自己採取行動和進行邏輯思維的部分。假如我們的理性思考與內在情緒建立了連結,我們就不會體驗任何內心衝突,並會感到平靜和快樂。相反,如果我們的成人部分和內在小孩部分之間存在衝突,便很容易感到被困和迷失。有時候,有些人更有可能會透過酗酒或購物狂等成癮行為來逃避這種脫節的痛苦。

為了能夠重新連接自己成人和內在小孩的部分,我們需要覺察內心的衝突。通過自我反思、冥想或其他方式,我們可能更有機會意識到自己某些行為可能與直覺情緒和自然自我存在衝突相關。例如,我的求助人可能意識到自己之所以覺得工作毫無意義,是因為那些不合理的工作要求讓他難以滿足自然自我的渴望,未能花更多時間於培養家庭關係上。事實上,他希望自己能夠花多點時間陪伴兒子和見證他成長,以及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給予更多的指導。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成人和內在小孩部分之間存在衝突後,需要承認自己可以選擇忽視直覺感覺部分,抑或敞開心扉依據內在小孩的感受來行事。當然,做到這一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實際上,要重新建立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繫,我們需要學習在面對內在衝突時穩定自己的情緒。

在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後,我們需要在理性思考和滿足內在小孩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有時候,單單為了滿足內在小孩而作出選擇是不可行的。例如,上述的求助人如果突然辭去目前的工作,他將無法支撐家庭的經濟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成人和內在小孩部分可能需要作出妥協,藉此尋求更可行的選擇來處理內在衝突。譬如,我的求助人可能需要先繼續從事當前的工作,並以尋找新的工作為新一年的目標。透過作出這個選擇,我的求助人亦能坦然地滿足自己內在小孩的需求。這種做法可以令他更懂得自愛,也更有能力去愛護他重視的人。

趁著今年即將終結,就讓我們更加清醒地反思自己是否被困於當前的環境,是否正與內在小孩失去連結。嘗試與內在小孩部分重新建立聯繫是非常重要,值得我們付出努力。透過這樣做,我們才能更真實地做自己和更加愛護他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