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以覺察和那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相處?

如果我們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或許很難避免遭受到他們操控。事實上,他們往往因對自戀的飢渴而透過吹噓和欺凌的策略來控制他人,容易令身邊的人掉進他們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滿足那位在遊樂會中所認識的朋友的自戀需求,對方不論在社交媒體或是聊天群組都是一名活躍分子,不停地吹噓自己,而她總是不假思索頻繁地給予對方讚好或回應。她的回應和讚揚為對方帶來了積極的鼓勵,強化了對方相應的行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則傾向逃離某個社交群組,因為她不願意再受當中一個擁有自戀特質的朋友所欺負。每當她受到欺凌時,她都會禮貌地作出回應,並且不讓對方知道自己實際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氣。有見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認為她接受在群體中被他欺負和控制。假如我們傾向被困於他人的自戀策略,可能會持續地感到渺小和無助。此外,我們的自我形象也有機會受到影響,甚至無法與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正常交往。那麼,我們可以如何應對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所使用的這些策略?

當我們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面對具備自戀型人格特徵的人時,需要反思自己為了滿足對方的需求而作出自動化反應的舉動。意思即是,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自動化反應培養覺察,例如不斷地讚美和作出鼓舞人心的行為,或是在被欺負時過度順從和包容對方。透過恆常的靜觀練習,我們將逐漸提升自己應對他們的能力,並不會因此而失去自我或感到不舒服和生氣。面對這類型的人所採取的策略,我們可以多加注意自己作出的即時回應,並嘗試退後一步延遲自動反應。當我們嘗試給予自己一定的空間時,或許能夠找到更適當的方式來回應他們,不一定需要離開社交圈子或即時斷絕來往。

例如,當我的求助人留意到那位朋友在遊樂會聚會上自吹自擂時,她可以選擇忽略他的吹噓,嘗試不給予任何表揚或讚賞來強化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她亦可以在聚會中對他的細心舉動作出正面的評價,如表揚他為場內的所有女士倒水。透過這種方式,她也許能夠促進這位朋友在社交圈子中為他人服務的適應性舉動。這種做法有助他以更正向的方式來與他人交往,避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自戀的慾望而行事。

另一個例子是,當我的求助人在朋友圈中被其他成員欺負時,她沒有溫順地作出回應。相反,她可以對那位朋友說:「我理解你可能會因為我多次沒有出席社交聚會而覺得不被尊重。老實說,我不希望因為我的缺席為你帶來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但是,最近我正處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忙得不可開交。當你這樣取笑我的時候,我感到很不舒服和悲傷,而且這樣對我們的關係沒有任何益處。我希望下次你能夠更直接地告訴我你的感受。」在這個情況下,我的求助人沒有對那位欺凌她的人道歉,亦沒有說出過分順從的話。她以尊重的態度來體諒對方的感受,以及果斷地與他建立適當的界限。當然,一個人能否在團體中說出這樣的話,取決於很多的因素。如果他或她未能如此自信地作出應對,那麼最好就是以忽略的態度來面對,而非過於順從或不停道歉。

在上述的情況中,我們可以透過覺察自己自動反應的傾向來學習停止不斷向那些擁有自戀特質的人道歉或逃避與他們接觸。當我們能夠理解到這類型的人的某種表現實際上與其內在的心理問題有關時,便能夠嘗試學習與他們建立聯繫而不是直接斷絕關係。透過這樣做,我們還有機會進一步幫助他們發展更具適應性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