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犯錯時會認定自己是失敗者,另一些人卻不以為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認為自己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中犯錯時,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某次的面談中,他對我說:「我不應該讓我的同事知道自己因為團隊士氣低落而失去工作的動力。我這樣做真的太傻了!我真是一個失敗者!」當他告訴我團隊內部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其他同事在他背後說他不是的想法時,他似乎完全相信自己這些念頭。事實上,他並沒有意識到實際的情況有機會與他的感知不相同。換句話說,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完全得知事情發展的真相和他的同事在他背後說三道四的內容。

這位求助人在告訴我他的想法時,傾向使用那些絕對性的詞語。例如,他說:「由這一刻開始,我不能告訴任何同事我在工作中缺乏動力。我應該避免告訴任何人有關自己的內心世界,以保護自己的私隱。」這位求助人無法意識他所說的只是個人想法,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情況。他未能了解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多樣性的,他可以擁有一些值得信賴和交心的同事,更可以與這些同事分享更多有關自己內心世界的事情。當他極端地完全相信自己的想法時,受到二分法的思維模式所影響,採取非黑即白的態度來看待事物。也就是說,他要麼選擇向同事透過自己所有的內心狀況,要麼把這一切都隱藏起來。結果,當這位求助人以這種思維來認定自己犯錯就是失敗者時,會堅決地相信自己的想法,難以理解他的想法有機會不等於事實。

對於那些能夠認識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而不一定是事實的人來說,他們在談及自己的想法時會使用不同的言詞。譬如,如果上述的那位求助人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他可能會說:「我認為自己可能是一個失敗者,因為我把自己的精神狀況告訴了我的同事。」事實上,他也有機會以幽默的方式來描述在這種情況下成為失敗者的想法。他可能會說:「我又在認為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我的老朋友又回來找我了。哈哈!」雖然他描述的內容可能一樣,但是他能夠透過以不同的方式來談論有關的事情。

無可避免地,我們每個人也許曾經以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來思考。我們可能因為犯錯而感到失敗,也可能因做了一些讓自己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而後悔。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以及是對自我的暫時感知。當我們留意到自己經常在說話時運用那些絕對的術語,便需要學習把自己從這種二分法的思維模式拉出來。我們亦需要明白自己對某種情況或自己的念頭可能只是其中一種能夠解釋的原因或感知。這樣,我們就不會那麼容易陷入二分法的思維而堅信自己那些極端的思想。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何在職場上增強對人際界限被侵犯的覺察並建立健康的界線?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逢星期日的晚上都會感到非常煩躁,但卻不知道箇中原因。從表面來看,他在處理工作方面做得很好,而他的上司亦很滿意他的表現。經過詳細的討論後發現,我的求助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上屢次被他人侵犯界限,並未能在職場上與別人定立適當的界線。例如,他常常被要求參與自己所屬團隊以外的工作計劃和專案。每當同事要求他幫忙做一些不屬於他工作範圍內的事情時,他都會同意在辦公時間以外為他們工作。結果,他不但承擔著超過三個人的工作量,而且沒有獲得任何額外的補償。除此之外,他的性格較為內向,不太願意在下班後參與同事之間的聯誼活動。他的同事們喜歡下班後喝酒閒聊放鬆一下,但實際上他覺得討論八卦令人感到不舒服。在喝酒的時候,同事們也會詢問他的個人生活。然而,他擔心如果他拒絕赴約就會被同事們排斥或孤立,所以從不拒絕出席任何下班後的聚會邀請。每次聚會結束後,他都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回到家後,他總是感到很累,除了呆坐放空之外什麼都做不了。他如何能夠增強覺察力識別職場上被跨越界限的違規行為,以及學習更有效的策略來設定健康的界線?

努力追求慾望及捨棄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維

極簡主義在那些崇尚自由與平靜的人中越來越流行,我們可能經常看到以這種態度生活的人會放棄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東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開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質來過活,並捨棄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極端的是,他毅然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決定成為一位兼職補習老師,以自己的積蓄支持生活。他認為這樣就能得到他一直以來所嚮往的自由與平靜。經過深入和討論後,我們發現在他立志成為一位極簡主義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晉升的工作機會,以至於他覺得自己當前的職位毫無意義。事實上,他的內心深處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升職。對於未能獲得這個機會,他亦很擔心自己作為公司資深管理人員的地位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升職的願望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源自於對失去地位的恐懼。你認為獲得晉升的願望本身有問題嗎?我們是否應該放棄任何爭取成就的慾望來換取自由與平靜?

我們迴避面對因改變而感到恐懼的傾向

2024年已經過了接近一半,你是否因為沒有作出自己想要的改變而覺得原地踏步?你會否對於一些與改變相關的危機或不舒服的感覺而感到恐懼?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獲上司的通知,公司將會於數個月後裁員,她正面臨失業的威脅。然而,她對於尋找新工作一拖再拖,亦缺乏動力規劃自己的未來。 當我問她為什麼遲遲仍不去尋找新的工作時,畢竟這對她來說是一件緊急的事,她告訴我她擔心自己的技能已經過時,並且害怕在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