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擔憂太多其實可能是一種逃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往往在進行演講前會有很多擔憂,譬如他會擔心自己在演講期間腦海突然一片空白,或在演講期間犯下不必要的錯誤。除此之外,他還擔心觀眾會對他的表現作出負面的回應。儘管他已經為演講的題目作好充分的準備,但是他仍然非常擔心自己在演講結束時的問答環節無法回答觀眾所提出的問題。在演講前的數個小時,他一直反覆地思考自己的擔憂,亦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而感到苦惱。通常,當他正式進行演講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表現得非常優秀。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在每次發表演講前的焦慮情緒變得越來越高。每一次需要為工作發表演講之前,他都被自己的焦慮和憂慮壓得喘不過氣。

這位求助人在進行公開演講前都會經歷強烈的焦慮。事實上,他傾向早數個小時前就開始擔心即將發生的事件,嘗試藉此避免在事件發生前體驗焦慮,這種對未來的關注讓他無法活在當下。如果他在演講前幾個小時沒有經歷過焦慮,他便無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焦慮。在這個的情況下,由於焦慮的體驗被阻攔,他並沒有暴露於焦慮中。結果,這樣干擾了他處理與預期演講相關的情緒,無法有效地調節它們。事實上,要減少他在演講前的焦慮,讓他在預期的階段暴露於逐漸增加的焦慮中是有必要的。對他而言,重要的一點是他需要明白在進行公開演講前感到一定程度的焦慮是正常和具備適應性的。此外,從長遠來看,這位求助人將威脅與發表演講聯繫起來,並提前幾個小時來擔心演講。

如上述我那位求助人一樣,患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大多傾向於避免體驗焦慮。他們可能會嘗試透過擔憂來分散自己的專注力,但實際上令他們無法因應當下的情況和環境作出具有適應性的反應。與此同時,這限制了他們應對當前環境的行為模式。例如,我的那位求助人在演講前數個小時開始反覆思考自己的擔憂,限制了他應對突然更改的日程的能力,亦不知如何處理上司在最後一刻建議更改部分演講內容的提議。事實上,當一個人在充滿憂慮時的情緒阻塞也有機會讓人無法有效地運用自己的情緒訊息,阻礙了他或她從當前環境中獲得訊息,難以有效地作出反應。譬如,如果一個人不停地反思自己的憂慮,他或她則有機會無法在參與社交活動中獲得足夠的資訊來與他人建立關係,未能因應情況作出適當的回應。

對於那些患有廣泛性焦慮症或社交焦慮症的人來說,當他們對某件事情(如進行公開演講)感到焦慮時,採取接受的態度尤其重要。為了提高對當下焦慮的覺察,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注意自己在預期事情發生的期間內部所有升起的事情。透過靜觀,一個人能夠意識到正在升起的只是念頭、情緒和感覺。如果一個人能夠以慈悲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經驗,那麼他或她將更有能力以有效的方法來處理自己各種的情緒。長遠而言,這個人在發生事件前的擔憂可能會逐漸減少,並能夠透過更具適應性的策略來應對不同事件。

如果我們傾向於反覆思考自己的擔憂,那麼定期進行靜觀練習(如靜坐練習或身體掃描)會為我們帶來益處。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以開放和好奇的態度練習關注自己內部和外部刺激是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加以培養對自身內部和外部刺激的同理心,從長遠來看,我們便更有機會減少自己在生活中的憂慮。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我們被困在現時的工作,在未能作出巨大的改變時,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社交的聚會上,經常都會聽到自己的朋友訴說工作十分無聊,但卻不願意承受辭職帶來的風險。疫情大流行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是增加了人們擔心失去工作的原因之一。結果,即使很多人完全不享受現時的日常工作,仍然會寧願繼續留在現時的崗位,避免作出轉變。任職超級市場的收銀員或是客戶服務中心的接線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刻板,他們有機會好好享受工作嗎?當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複地執行相近的任務時(例如外科醫生每天都要做手術或是音樂家在常規表演中演奏樂器),如何能夠避免工作倦怠?

成為「社交蝴蝶」是積極發展人際網絡的唯一途徑嗎?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會欣賞那些非常擅於交際、有魅力和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因為他們看似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擁有幾萬個聯繫人,或在Facebook 上擁有幾千個朋友,在網絡上都會不時看到他們與不同人士參與聚會。在社會上,那些人脈廣闊和社交能力強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揚,人們都普遍認為他們更成功和更具影響力。事實上,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都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內向或擁有與他們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於建立人際網絡?你需要學習成為一隻「社交蝴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