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2022年的开始,根据自己的慾望设定目标是否上策?

在圣诞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厅享用一顿丰盛的午餐。当我到达餐厅的时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间。当我正在洗手时,洗手间内的清洁女工问我吃过午饭没有。我礼貌地作出回应,她向我报以微笑。然后,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饭盒,在洗手间内吃得开怀。在我用餐前与这位清洁女工的简单互动让我反思一个事实,就是即使我在一间不错的餐厅内用膳,也可能不会像她一样感到这么满足和快乐。快乐和满足感似乎与我们在生活中无限的慾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订立目标的时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们没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标?

2022年刚开始了不久,很多人都会在生活各方面订立目标,例如锻炼计划、饮食计划或财务目标。在这些目标背后,包含了我们对健康、美丽或财富的渴望。一个人努力地追求健康的身体、具体吸引力的外貌或累积很多的财富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好好地照顾自己和满足自己的慾望才是我们的责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也是人类的自然倾向。生之为人,我们是无法完全消除自己所有的慾望,而且根据自己的慾望来制定目标并没有错。然而,当我们过度捉紧或追求满足自己的慾望,便有可能因此而被困。也说是说,我们有机会因为自己的过分拚命而受苦。当人们过于努力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及极端地抓住自己的慾望时,很大机会会导致成瘾的问题,或经历焦虑和抑郁。人类的慾望是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完全被满足。当我们愈是执着于满足自己的慾望,将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慾望,也可能对我们没有益处。近年,很多年青人开始过着失去动力的生活模式,也就是网路上常常看到的「躺平」态度。这些人采取一种完全不努力和完全放松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会工作或学习,只是试图在生活中什么都不做。事实上,从长远来看,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会为他们带来痛苦,例如是贫困、不良的健康状况或与社会脱节。这种什么都不做的极端态度也会衍生不同的问题,当人生没有目标,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

在2022年的新开始,我们如何能够制定目标而不极端地追求满足自己的慾望?我们需要学习对自己的慾望保持静观觉察,以及对于自己作出行动和实行计划保持临在。透过练习静观,我们需要学会不以自己的慾望来定义自己。例如,我们可以订立一些目标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外貌和财富。重点是,我们要避免过分地追求成为一个非常漂亮或非常富有的人。当我们能够专注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采取行动时,便能够适时地调节自己的行为,避免沉迷于满足自己的慾望。此外,若果我们试图放松或放弃拚命地满足自己的慾望时,要觉醒地避免抱着「躺平」这种极端的心态来生活。

对于上述所提及的例子,那位在餐厅洗手间内的清洁女工背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原因令她处于这个状况,而这些因素也有机会不是在她掌控范围之内。我对她获得真正的满足感而作出反思,明白到她因应自己身处的位置仍然能够为生活设定了一些可以实现的目标。我可以想像到如果她渴望在自己工作的餐厅享受一顿丰富的晚餐,她只会持续地感到不满足和不愉快。当我们为2022年制订目标时,不妨尝试留意自己的慾望和考虑身处的外在环境。对我们而言,在沉迷于努力满足慾望和完全放松之间寻求平衡是非常重要。让我们在考虑自己的慾望和订立一些可以实现的目标的同时,亦多加留意自己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