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

父母需要提供足够照顾的环境来培育孩子,包括照顾和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此外,父母还需要与孩子建立足够和富有意义的对话,当中包含表扬和积极的反馈。他或她亦需要聆听孩子提出所有的问题并且愿意回答、以及教授孩子言语上沟通的技能,为其语言发展提供资源。在生理方面,父母要教导孩子养成打扮、保持纪律和培养责任感的习惯。例如,父母需要帮助孩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订立适当的睡眠时间表。在情绪方面,父母则需要重视孩子表达的情绪和作出回应,协助孩子塑造一种具备适应性的情绪表达方式。他或她需要对孩子提供足够的爱、温暖和同理心。此外,父母需要向孩子反馈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基本善良和内在价值也十分重要,从而培育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有被父母虐待的成年人来说,他们或许会意识到自己对于拥有培育自己的父母的渴望永远也无法被满足(特别是在接受心理治疗后)。当这些成年人觉察自己这种失去后选择继续前进,需要经历哀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童年时遭受的恐吓、虐待和忽视而对父母产生愤怒,甚至仇恨。事实上,如果一个成年人将愤怒指向内在父母,而内在父母很多时候会成为内心的批判者,这样对于治疗是有一定的效用。除了愤怒,悲伤也是哀伤过程中常见的其中一种情绪,大多会透过哭泣表现出来。悲伤的经历实际上有助人们就缺乏父母足够的照顾而哀悼,并启动了我们自我同情的系统。

对于那些遭受童年创伤的成年人来说,在经历哀伤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可能需要接纳与拥抱愤怒或悲伤的痛苦,尽力不作出批判或抵抗。静观和自我慈悲的练习能够帮助人们对自己内在体验抱持开放的态度。而对于那些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他们可以透过言语上的交流来释放与情感体验相关的紧张情绪。寻求临床心理学家的专业协助是其中一个适当的渠道来作出这些言语上的交流。假如你是那些渴望保持更高私隐度的人,也许你可以尝试写下那些与哀伤过程有关的想法和内心感受,也有利治疗。

对于那些拥有童年创伤的人,他们会经历哀伤的过程大多都是出现在复原的后期阶段。而那些仍然因童年创伤经历而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的人,需要在经历悲痛的过程前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