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父母需要提供足夠照顧的環境來培育孩子,包括照顧和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此外,父母還需要與孩子建立足夠和富有意義的對話,當中包含表揚和積極的反饋。他或她亦需要聆聽孩子提出所有的問題並且願意回答、以及教授孩子言語上溝通的技能,為其語言發展提供資源。在生理方面,父母要教導孩子養成打扮、保持紀律和培養責任感的習慣。例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訂立適當的睡眠時間表。在情緒方面,父母則需要重視孩子表達的情緒和作出回應,協助孩子塑造一種具備適應性的情緒表達方式。他或她需要對孩子提供足夠的愛、溫暖和同理心。此外,父母需要向孩子反饋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基本善良和內在價值也十分重要,從而培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有被父母虐待的成年人來說,他們或許會意識到自己對於擁有培育自己的父母的渴望永遠也無法被滿足(特別是在接受心理治療後)。當這些成年人覺察自己這種失去後選擇繼續前進,需要經歷哀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童年時遭受的恐嚇、虐待和忽視而對父母產生憤怒,甚至仇恨。事實上,如果一個成年人將憤怒指向內在父母,而內在父母很多時候會成為內心的批判者,這樣對於治療是有一定的效用。除了憤怒,悲傷也是哀傷過程中常見的其中一種情緒,大多會透過哭泣表現出來。悲傷的經歷實際上有助人們就缺乏父母足夠的照顧而哀悼,並啟動了我們自我同情的系統。

對於那些遭受童年創傷的成年人來說,在經歷哀傷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情感體驗保持開放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可能需要接納與擁抱憤怒或悲傷的痛苦,盡力不作出批判或抵抗。靜觀和自我慈悲的練習能夠幫助人們對自己內在體驗抱持開放的態度。而對於那些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他們可以透過言語上的交流來釋放與情感體驗相關的緊張情緒。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協助是其中一個適當的渠道來作出這些言語上的交流。假如你是那些渴望保持更高私隱度的人,也許你可以嘗試寫下那些與哀傷過程有關的想法和內心感受,也有利治療。

對於那些擁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會經歷哀傷的過程大多都是出現在復原的後期階段。而那些仍然因童年創傷經歷而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的人,需要在經歷悲痛的過程前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