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临床心理学家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期间改变求助人大脑中的神经网路,从而减轻症状或作出行为上的改变。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上的体验是由透过大脑中的两个过程作为中介,一个是神经过程,也就是我们基因构成和进化的过程。而另一个过程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与他人互动,大脑中的回路会不断地形成和发展。事实上,人类的大脑会透过我们与他人正面和负面的互动而不停地发展。

假如一个人在童年发展的时期被剥夺或受到虐待,他或她的大脑神经网路可能会发育不良、无法调节或被瓦解。这有机会导致出现各种精神疾病的症状,例如抑郁症、焦虑症或强迫症等。相反,如果一个人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成长,在生活中有不同的体验和刺激物,他或她的神经网路便会更加丰富,亦能得以调节和整合。这个人的情绪会更加稳定,并且有能力应对不同的压力和挑战。

事实上,心理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养育关系,它能够为大脑的改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近年的研究显示我们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说,当我们不断地透过体验和学习,神经回路有可能持续地发展。而临床心理学家和求助人之间建立培育关系的经验,有助求助人的大脑开发了新的神经回路。例如,对于一位难以调节情绪的求助人来说,治疗师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就调节情绪起到示范作用。当求助人在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负面情绪,并被临床心理学家成功调节时,他便学会了必要的情绪调节技能,这种临床心理学家和求助人之间的互动便能充分丰富求助人大脑的神经发展。

对于那些拥有创伤经历并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求助人而言,他们大脑中的神经网路可能已经瓦解,因此在行为、情绪、感知和认知之间缺乏连系。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家会帮助这类型的求助人把这些不同的神经网路在大脑中整合,让行为、情绪、感知和认知之间的神经网路整合和互相交流。

临床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心理治疗能够从脑神经科的角度来理解,事实上,心理治疗能够有助发展求助人的大脑、整合神经网路和增强神经可塑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