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臨床心理學家在進行心理治療的期間改變求助人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從而減輕症狀或作出行為上的改變。人類的行為和情感上的體驗是由透過大腦中的兩個過程作為中介,一個是神經過程,也就是我們基因構成和進化的過程。而另一個過程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與他人互動,大腦中的迴路會不斷地形成和發展。事實上,人類的大腦會透過我們與他人正面和負面的互動而不停地發展。

假如一個人在童年發展的時期被剝奪或受到虐待,他或她的大腦神經網絡可能會發育不良、無法調節或被瓦解。這有機會導致出現各種精神疾病的癥狀,例如抑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等。相反,如果一個人在充滿愛和關懷的環境中成長,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體驗和刺激物,他或她的神經網絡便會更加豐富,亦能得以調節和整合。這個人的情緒會更加穩定,並且有能力應對不同的壓力和挑戰。

事實上,心理治療是一種特殊的養育關係,它能夠為大腦的改變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環境。近年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當我們不斷地透過體驗和學習,神經迴路有可能持續地發展。而臨床心理學家和求助人之間建立培育關係的經驗,有助求助人的大腦開發了新的神經迴路。例如,對於一位難以調節情緒的求助人來說,治療師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就調節情緒起到示範作用。當求助人在治療過程中反覆出現負面情緒,並被臨床心理學家成功調節時,他便學會了必要的情緒調節技能,這種臨床心理學家和求助人之間的互動便能充分豐富求助人大腦的神經發展。

對於那些擁有創傷經歷並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求助人而言,他們大腦中的神經網絡可能已經瓦解,因此在行為、情緒、感知和認知之間缺乏連繫。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幫助這類型的求助人把這些不同的神經網絡在大腦中整合,讓行為、情緒、感知和認知之間的神經網絡整合和互相交流。

臨床心理學家所進行的心理治療能夠從腦神經科的角度來理解,事實上,心理治療能夠有助發展求助人的大腦、整合神經網絡和增強神經可塑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