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電影《靈魂奇遇記》的反思——「自我」真的存在嗎?

相信不少已經看過《靈魂奇遇記》這齣動畫的人都覺得它十分有啟發性及令人感動。故事主角Joe Gardner一直渴望成為爵士樂的表演者,當他在試鏡中被爵士樂傳奇人物Dorothea Williams選中成為表演樂手後,因過度興奮而意外地掉進馬路的深坑。Joe的靈魂最終出現在「投胎先修班」,他在那裡遇到了22號,22號是一個對地球生活完全沒有渴望和沒有生命火花的靈魂。在22號和Joe一起回到地球尋找火花和渴望的旅程中,Joe成功與Dorothea Williams一起進行了演奏。可是,他卻發現原來實現了自己的長期願望後,並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及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相反,22號利用Joe的身體經歷了一趟短暫的旅程,超乎想像地享受地球上的所有瞬間和經歷,激發了他對生活的慾望和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

在地球上生活,很多人都會渴望過著理想的生活和擁有想實現的抱負或夢想。就好像我在修讀心理學學士學位時,我渴望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每個人都對自己抱有不同的期望,例如有很多年輕的女士希望自己身材變得苗條,這樣她們就覺得自己很漂亮。但是,如果我們渴望變得更聰明、更有吸引力或更富有,有機會引致不同的問題。因為這些願望是永無止境的,我們難以得到滿足及對自我意識感到滿意,就好像我那些求助人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別人聰明、不夠別人富吸引力及不夠富裕等等。

根據腦神經科學,我們的大腦(尤其是左邊)能夠有效地從零碎的資訊查看當中的模式以及進行分類。例如,即使一篇文章有很多英語單詞有拼寫的錯誤,但只要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是正確的,我們也有機會明白箇中意思。事實上,我們是透過自己的想法和大腦分類來建立自我意識。我們可能會以守時、誠實、或是友善等等的詞語來形容自己。有些人會以高等教育程度、中產階層或專業人士來描述自己。我們都會根據自己和別人的思想來嘗試為自己作出定義。無可否認,在很多的情況下,這種大腦功能的確能夠協助我們處理不同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的自我是依賴這種左腦的描述來維持自我意識。但是,我們需要想想到底我們在思維中所建立的自我是真正地存在嗎?這是一個與哲學、宗教和心理學有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如果我們腦海中所創造的自我只是一些想法該怎麼辦?如果沒有具體而穩定的自我又會怎樣?

在電影中,Joe的志願是成為一位爵士樂表演者。但是當他終於實現這個目標時,他的感受並不如他想像那樣。對於成為爵士樂樂手,他所創造的自我和實際的自我之間存在著差異。佢的發現令我們有所啟發,就是即使我們達到自己的期望,亦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自我。從這個層面上,自我就更似是想像出來的圖像,而非穩定和具體的物體。22號明白到其實對生活的渴望和火花也許是好好享受每分每秒的經歷,所以當他能夠享受在地球當前的經歷,就無需刻意或是明確地找到自己的抱負或崇高的理想。事實上,一個人能夠如此專注地參與當前的體驗時,對於自我的影像可能會變得模糊,自我意識也有可能會減弱。

其實,要理解自己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方面的自我並不罕見。例如,在與親人相處時,我們可能是很隨和和溫柔的。但如果面對業務中的競爭對手時,我們可能會變得非常挑剔和苛刻。為了讓生活運作良好,我們需要從把視自己為一個具體的自我和減少自我意識地透過靜觀享受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我們可以不過分認真地對待左腦中對自我的想法,也許有機會減少焦慮和抑鬱的可能性,在生活中獲得平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類有哪些「基本情緒」?為何這些情緒對我們十分重要?

當我們駕駛時,如果對面行車線的司機突然切入並險些撞車,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恐懼。在那短短的幾秒,我們驚恐的情緒令我們作出自動反應,立刻扭動軚盤躲避以免意外發生。這種自動反應是與杏仁核活化有關,甚至在我們有意識地評估眼前的狀況之前已對於威脅作出了反應。這是一個具有原始進化的的重要生存機制。恐懼是一種主要的適應性情緒,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Simone Biles的退賽告訴我們「有問題也沒關係」

美國體操運動員、四枚奧運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佈退出東京奧運會體操團體賽決賽項目。她解釋退出比賽的決定是希望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顧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她承認自己原先想假裝沒有受壓力的影響,讓自己繼續比賽。然而,在面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最後決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實上,Simone Biles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抱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選擇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時期,因為母親有吸毒和酗酒的習慣,以及多次被監禁,令她在經歷不少創傷。由於體操訓練會使她的身形變得臃腫,因此她在學校受到不少同學的欺負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專注力失調多動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過服用藥物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對於她退出比賽,你會如何評價她的決定?到底在奧運會上贏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