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从更广泛的意义理解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香港人面对这个城市不同方面的变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对的事情时,都会问我有关身份及其发展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身份呢?如何能够概念化一个人在生命中的身份发展?当我们把「香港」称为自己的家乡时,可能会透过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独特的叙事来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对这个城市中一些可以预见的变化时,可能担心会因此而影响正在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香港人的身份发展。事实上,对于香港人这种特殊身份的改变仍然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身份发展的概念,便有机会意识到任何身份发展都存在许多个人上的差异。

香港人除了特别的文化和独特的叙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建立身份认同,以保持生命中自我的连续性和相同性。心理学教授及作家Dan P. McAdams,指出身份发展包括了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人的特质和在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每个人在社交圈子中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例如,一名中年人士在工作上是专业人士,回到家中他便同时担当了丈夫、爸爸和儿子等角色。在履行这些社会角色时,人会向他人展示属于自己的独特特质。以上所提及的中年人可能是一位认真、豁达、谦虚的人。我们通过履行社会角色和展示独特特质,最终能在社会圈子中树立了声誉,以获得地位和并寻求他人对自己的接受。 虽然香港人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和独特的叙事,但每个香港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在自身的特质和角色上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McAdams所提到身份发展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人的目标、价值观和人生计划。是一个主动的个体,透过不同的目标和计划致力为未来奋斗,令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事实上,根据临床和发展心理学家James Marcia的说法,人在整个身份发展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不同的身份状态。例如,一名青少年可能不断探索不同的选择和并未作出明确承诺,处于未定型的状态。 但是,他可能在三十多岁时发展成定向型的状态,确立目标、价值观和人生计划,为自己许下承诺。然而,这种身份认同状态未必能够持续到永远。 也许他在四十多岁时又回到未定型状态,再次探索不同的选择。香港人在面对所有的变化和可预见的转变时,有机会需要来来回回地寻找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人生计划。不同的香港人可能拥有不同的目标、价值观和人生计划。当我们发现过去所认同的身份不再适用于目前的情况时,便需要再次探索不同的选择。

而McAdams就身份发展提及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生活叙事。我们可以透过创造一个故事来描述自己是如何发展成当前的自我。人生的故事受社会文化和个人信念所影响,然后塑造出不同重要的场景和自传。例如,两位不同的香港人会利用不一样的生活叙事来描述各自在生活中的不同重要的场景和自传,因此他们会有不同的人生故事来构成他们的身份发展。为了能够全面作出身份叙事,人需要把生活上的不同事件连系起来,扩展叙事的内容,而这样便能解释了身份会持续地发展。每个香港人都能扩展叙事,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内容。透过更广泛的理解,即使我们经历城市的转变,每一个人仍然可以因为自己在生活中独有的重要的场景和自传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叙事身份。

作为香港人,我们都很努力地巩固一种相同感和连续性来维护自己的身份。事实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身份发展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声誉、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以及生活叙事来定义。从辩证的角度看,香港人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和独特的叙事。与此同时,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着不一样的身份认同发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