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先介紹一下「自動化」這個概念。「自動化」是指一種潛意識的過程,當中沒有一些有意識的覺察和意向。例如,學習駕駛是一個重複而有意識的行為。當一個人經過多次重複的練習,便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能夠作出自動導航駕駛。

還有另外一種自動化的過程,並不需要有意識的重覆練習和初始意向。例如,我們對某些事物的判斷有機會因我們的感官經驗而改變。當向一對情侶提供熱飲時,他們對自己的感情滿意度會比被提供冷飲的情侶高。但現實中他們兩組的感情滿意度是沒有太大差別的。某一些高功能的認知過程,例如道德批判和認知的偏見,會在我們的覺察和認知以外被啟動。

事實上,依附模式、抑鬱性的認知謬誤、與焦慮有關的注意力偏誤是一些在我們意識以外的自動化。心理治療可以啟動我們的意識,但需要長時間反覆練習才會有效超越自動化過程。例如,一個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和潛意識的負面認知,可能是與他重覆的兒童創傷經歷有關。正因為這些扭曲了的認知是自動化,任何有意識的認知心力想去監察這些扭曲的想法,可能會促發自動化。當人愈想監察這些不想要的認知謬誤時,便有可能增加了被困於這些想法的風險。因此,要改變我們扭曲了的思想模式,我們需要長時間而又專注的努力,因為這個改變過程是相當困難和費時的。

對我們來說,很多時候聽到別人意識到自己對其他人的偏見,但好像控制不了自己作出負面評價,都是一些很常見的情況。這樣表示我們即使知道自己扭曲了的想法,亦很難推翻它們。對於我那位求助者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對於某些心理問題,治療是可能需要長時間的進行才能改變自動化的行為和認知謬誤。事實上,要有意識地覺察並處理自動化的過程,必需依靠重覆地練習,直到這種有意識的處理成為自動化,或至少與潛意識的認知謬誤與行為模式並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

為什麼有時候我會對他人輕微的挑釁作出過度的反應?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他經常無法控制自己對岳母產生憤怒。某一天,他與妻子的父母一起共進午餐。當天他穿著了一件顏色鮮艷的襯衫,當他的岳母看到他的時候便立即向他的衣著打扮作出評價,批評他穿著得過分搶眼。雖然他能控制自己沒有即時對她大發脾氣,但是卻因為怒火中燒而無法好好享受午餐的體驗。當他與朋友分享這件事情時,他們否定了他的憤怒,並告訴他他反應過度了。他們指出他的岳母可能是嘗試建議他穿更適合的衣服來配合工作場合。對於沒有獲得朋友的認可和理解,我的這位求助人感到非常沮喪和孤獨。他完全搞不懂他的朋友是以什麼標準來認為他反應過度。你有嘗試過因為別人輕微的挑釁而作出過度反應的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