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認識迴避型人格連續體健康的一面

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歡獨處又很少出席集體聚會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長得很帥氣亦非常聰穎,但是他很少答應同事的午餐聚會邀請,總是在情感上疏遠他人。事實上,即使他偶爾會接受同事的邀約出席某些社交場合,卻往往會找藉口很早就離開,再也沒有回到群體中。他過著神秘的生活,下班後不太會與同事聯繫。在工作上,他表現得非常專業,於他所屬的領域可算是一位能幹的專家。他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論工作多繁忙亦會與他們定期相聚,並享受有他們陪伴的時光。然而,他對結識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猶豫。當他的兩位好朋友建議他使用交友程式結識新朋友時,他立即拒絕作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他為生活感到知足,亦擁有不少嗜好。我的這位求助人喜歡攝影和繪畫,更不時在網上舉辦匿名的虛擬展覽。鑑於他的高功能和穩定的心理健康,你會認為他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嗎?

迴避型人格的人有機會透過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當中每個人迴避社交的程度也不一樣。在迴避型人格的連續體中,有些人是具備這種人格的特質,有些人則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以上我所提及的求助人可能只是展現出迴避型人格的風格,而非出現病態的行為表現,我們可以視他處於連續體中健康的一端。從人際交往方面來看,處於不健康一端的人對於別人的拒絕極為敏感,他們不願意參加任何社交活動,除非他們能夠肯定自己是受歡迎的。對於那些處於較健康一端的人,他們只是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敏感,但仍然能夠在有需要時參與社交聚會,也能夠表現出良好的社交技巧。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在社交場合過度沉默寡言,由於害怕受到負面評價,他們甚少會向別人表達自己,這些可能被視為有問題的。另一邊廂,在更健康的一端,具有這種性格特質的人某程度上願意與他人分享,只不過表現得較為矜持和自我約束。

對於那些患上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沒有任何朋友,完全迴避那些需要人際交往的活動,他們還有機會誇大從事日常活動以外的活動時需要面對的潛在危險。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具備這種風格的人也會擁有親密朋友,但他們傾向參與那些能夠獨自進行的活動。事實上,他們只是對自己日常的作息和習慣顯得更加自在,因為他們喜歡過著更有確定性的生活。要區分那些是處於非健康狀態的人,其中一點是他們往往在工作上和社交生活中功能較弱,亦難以從事有意義的任務和投入愛好。 對於那些更健康的人來說,他們能夠在工作和不同的喜好中維持高功能水平。有時候,他們也可能對參與新的活動感興趣,並樂在其中。

由於人們習慣把不太擅於交際或看起較為孤獨的人歸類為患上精神病或人格障礙,因此我們需要多加留意自己是否有過度病態化他人的傾向。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就是人類是充滿多樣性,在選擇人際交往方式上有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那些偏向需要很多私人空間和從事相對較少社交活動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健康的個人選擇。擁抱人類的多樣性及互相尊重對我們每一個人也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