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脆弱性並不是弱點,當我們敞開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對失敗或挫折時,身邊親密的人常常告訴我們要變得強大或堅強。例如,一位女士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後,她的女性朋友都勸她要堅強並與丈夫分居。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職的機會時,他的好朋友建議他不要把這件事放下心上,應該要忘記它並變得強大。然而,當這些人面對損失和挑戰期間未能接觸自己的內心感受,常常會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們否認自己受到傷害或無視傷痛時,就難以安定心神並開始「行屍走肉」的生活。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敞開心扉面對自己的脆弱性並不容易,因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響,我們往往在情感上顯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觸我們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對某些人來說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可能想向別人表明我們不在乎失敗或挑戰,它們不會使我們心碎。有時候,如實地面對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無論是關於愛人、升遷或健康問題,我們都可能覺得十分困難。

要坦然面對我們的脆弱性,我們需要面對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一位患有健康焦慮症的求助人每天堅持為自己測量二十次血壓,從而令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所掌握。他傾向透過進行這個「儀式」來讓自己安心,藉此迴避面對不確定性。結果,他的健康焦慮症在沒有增加任何確定性的情況下加劇。事實上,他是一個凡事都喜歡自己解決的人,希望自己能夠對任何事情都有足夠的信心,並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的脆弱。對這位求助人來說,如果外界某些事情超出了他的預期,他的內在世界就會被打亂。如果他在面對自己關心的事情結果時發現一些超出他認知範圍的事物,就很容易感到崩潰。這種缺乏開放性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導致他在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時無法穩定心神。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承認自己的愚昧,並擁抱自己的無知和不確定性,就更有機會變得腳踏實地和更加強大。當我們知道自己的限制時,就更容易放輕鬆和對更多可能性持開放的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性?每當我們留意到自己對於某人或某些情況產生迴避傾向和行為時,可以嘗試先停下來進行反思。例如,我們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逃避與這位家庭成員見面?與他或她見面會使我怎麼樣?」另一個例子可能是,當我們感到空虛和迷失時,可以問自己:「在當前的生活中,我正在迴避面對哪些問題?假如這些問題在生活中是無可避免的話,會如何呢?」當我們嘗試專注於自己的內在世界、想法和感受時,也許會意識到自己對於面對自身脆弱性的恐懼。

事實上,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法避免的失敗和挫折,我們都會感到紛擾,這是人類共同性。透過對自己的脆弱性保持開放的態度,我們學會擁抱它們並坦誠地告訴自己,實際上我們關心和重視所失去的東西。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而承受巨大的重擔,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加安定心神和自信。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產生慾望是一件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壞事嗎?

從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體驗到慾望的牽引力。其中一個能夠展現人們擁有渴望被認可和讚賞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渴望獲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於嚴厲地批評自己突然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訴我她最近兩個星期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不停地滑手機,搜尋很多有關這些產品的資訊。最近幾天,她找到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袋,無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邊廂,她不停批評自己有這樣的慾望,整天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為自己貼上了「追求物質主義」的標籤。由於她不願意接受自己擁有這種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遲作出購買的行為。然而,她越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擋不住購物的衝動。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麼糟糕嗎?

努力追求慾望及捨棄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維

極簡主義在那些崇尚自由與平靜的人中越來越流行,我們可能經常看到以這種態度生活的人會放棄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東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開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質來過活,並捨棄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極端的是,他毅然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決定成為一位兼職補習老師,以自己的積蓄支持生活。他認為這樣就能得到他一直以來所嚮往的自由與平靜。經過深入和討論後,我們發現在他立志成為一位極簡主義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晉升的工作機會,以至於他覺得自己當前的職位毫無意義。事實上,他的內心深處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升職。對於未能獲得這個機會,他亦很擔心自己作為公司資深管理人員的地位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升職的願望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源自於對失去地位的恐懼。你認為獲得晉升的願望本身有問題嗎?我們是否應該放棄任何爭取成就的慾望來換取自由與平靜?

我們迴避面對因改變而感到恐懼的傾向

2024年已經過了接近一半,你是否因為沒有作出自己想要的改變而覺得原地踏步?你會否對於一些與改變相關的危機或不舒服的感覺而感到恐懼?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獲上司的通知,公司將會於數個月後裁員,她正面臨失業的威脅。然而,她對於尋找新工作一拖再拖,亦缺乏動力規劃自己的未來。 當我問她為什麼遲遲仍不去尋找新的工作時,畢竟這對她來說是一件緊急的事,她告訴我她擔心自己的技能已經過時,並且害怕在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