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經歷童年創傷後的矛盾心理:擁抱對父母產生的複雜情緒的重要性

很多人有過對某人產生複雜情緒的經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童年時期經常受到父親嚴厲的批評和身體虐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談到這件事時,她都感到非常憤怒。她無法接受父親過往的所作所為,認為他對她造成嚴重的傷害。然而,她同時就自己對父親所產生的憤怒感到非常內疚。她指出父親為了能夠賺取足夠的金錢供她出國讀書亦犧牲了不少,儘管他在她小時候對她作出不少虐待的行為,但她覺得父親是愛她的。她對於自己複雜的情緒感到矛盾,並傾向避免生父親的氣。我這位求助人因內疚而壓抑自己對父親的憤怒是否健康?難道我們只能夠對父母有單一面向的情感嗎?

人們會以二分法的思維來看待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是很常見,他們認為父母在童年時期照顧和愛我們,如果我們對他們產生憤怒就是忘恩負義和邪惡的。很多人認為我們對自己所愛的人只能有單一面向的情感。但事實上,我們對於親密的人產生複雜的感情並不罕見。對於那些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來說,覺察力和表達適應性憤怒對療癒的過程是健康有益的。適應性憤怒是對真實威脅的直接反應,這種回應虐待的憤怒反應能迅速驅動自我保護資源並作出行動。其實一個人對作出虐待言語或行為的父母產生憤怒並不代表不愛他們,因為適應性憤怒是針對他們的言行,而非針對他們個人。

對於那些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有機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適合向父母表達憤怒。例如,基於個人的局限性,父母可能無法理解子女對他們的憤怒。除此之外,那些仍然需要依賴父母的人也很難表達他們的適應性憤怒。在這些情況下,透過進行心理治療來處理一個人對父母的憤怒可能較為適合。在治療的過程中,壓抑或逃避面對對父母所產生的憤怒是不健康的。

在心理治療過程和現實生活中,健康地表達適應性憤怒是自信的表現,以及能夠擁抱自己的憤怒經歷。但如果一個人以具攻擊性、被動或間接的方式表達憤怒是不恰當的,這些方式可能導致人們對受他人尊重或訂立適當的人際界限的需求不被滿足。重要的是,表達憤怒的強度要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避免出現不成正比的表現。

矛盾的是,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健康地表達對父母虐待行為的適應性憤怒,他們才能擁抱對父母產生的複雜情緒。這樣,人們會開始意識到對父母所產生不同情緒的存在,例如愛、感恩、憤怒和悲傷等。當那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對父母的憤怒得到適當的處理時,他們或許能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創造新的意義。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可能會因此而與父母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