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遭受負面情緒困擾時,靜觀我們的身體感覺

最近,國際巨星李玟(Coco Lee)的離世令我們很多人感到悲傷和震驚。她的姐姐表示Coco近年罹患抑鬱症,並因此飽受困擾。毫無疑問,她在這些年來一直忍受著心理上的痛苦。不論遺體解剖調查死因的結果如何,對於我們來說,反思面對痛苦和負面情緒的應對策略是非常重要。

生而為人,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面對痛苦和磨難的經歷。這些個人經歷可能包括一些我無法接受並令我感到痛苦的事情,如面臨失去親人、被親密朋友背叛或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時,我們自己會傾向嘗試透過運用不同的策略來逃避它們。譬如,當我經歷因受傷而引起的背痛時,我可能會選擇尋求多種方式來舒緩痛楚或達致鎮痛作用。然而,當發現痛苦是無可避免且無法擺脫的時候,我們有機會感到悲傷、憤怒或沮喪。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我們的痛苦,因為它們會使我們感到非常不適。如果我們傾向運用壓抑或減少負面情緒的策略,可能會使它們持續更長的時間,導致適得其反。這樣,我們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如小狗追趕自己的尾巴一樣。我們應對負面情緒和痛楚的反應實際上使我們的痛苦一直存在。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 Tara Brach 所指,我們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感覺上,從而把全然接受帶到生活中。正正是這種對痛苦和負面情緒的接受,才有機會轉化我們的痛苦,並為我們在專注當下時帶來愉悅感。例如,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很難調節自己的情緒,常常會因情緒不穩而感到無比痛苦,部分患者更可能會試圖透過自我傷害的行為來應對這些痛苦。我不少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求助人告訴我,當他們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並感到痛楚時,都能夠減輕因情緒起伏所帶來的痛苦。然而,自殘行動只屬暫時性的策略,長遠來看或許會造成更大的傷害。結果,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們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忍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相反,通過覺察到我們身體中升起的感覺來培養紮根有助應對痛苦和負面情緒。例如,當我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求助人在晚上獨處期間感到一陣悲傷時,對他或她而言,學會把覺察力帶回悲傷的身體感覺上是很重要。這個人可能會有流淚、胸悶或心情沉重等感覺。結果,他或她可能會覺察那些反應性的衝動,並意識到自己試圖作出自我傷害行為。當這個人能夠留意這些反應,將更容易與負面情緒共存而不作回應。逐漸地,與悲傷相關的身體感覺可能會放鬆起來,傷心的情緒也有機會逐步消退。這樣,儘管負面情緒或痛苦尚未完全消退,我們的痛苦也可能反而減少。

讓我們學習如何通過靜觀身體感覺來面對生活中無可避免的痛苦和負面情緒,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