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標或價值觀來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別的的士司機,這位司機之前已經載過我和我的丈夫數次,我們都對他積極和充滿活力的氣息感到驚訝。他告訴我們他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事實上他看起來就像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擁有強健的體魄。他所租的那輛的士非常整潔,據他所說,他每天凌晨四時就起床,並在上班前徹底地清洗的士。下午下班後,他每天都會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車時,我都認為有一位具備積極生活態度的天使被派來給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總是能夠消除與他聊天的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員,我會想研究為什麼具有這種氣息和性格的人能夠在一份不起眼的職業中保持如此積極的能量?在另一方面,為什麼有時候我在乘車時能夠感受到某些的士司機的低落情緒和缺乏動力,並散發著消極氣息?

要回答這條問題,我記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透過考進著名大學並攻讀碩士學位來成為一位從事精神健康工作的專業人士。然而,在過去五年,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考上心儀的學科。此外,他亦拒絕了一些他認為不太有聲望的課程,並且未能實現他立志成為精神健康專家的目標。這五年來,他一直苦苦追尋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卻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不太專注於自己當前的工作,而且在空閒時也沒有培養任何興趣。嚴格來說,他根本沒有什麼閒暇的時間,因為他在工作以外的時間就只會沉迷於學習,渴望藉此增加考進碩士課程的機會。由於已被相關的課程拒絕過幾次,他變得越來越沮喪和抑鬱。

根據接受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所指,我們為自己定下的目標需要以自身的價值觀作指導。如果我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設立目標,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在為這個目標奮鬥時變得更有意義。而當我們邁向和實現目標的旅程變得更加有意義,亦能在生活中培養靜觀和活在當下。儘管我們到最後可能無法完美地實現自己的目標,仍然能夠珍惜和享受這趟旅程。對我們來說,與自己的價值觀聯繫起來是很重要的。因為透過努力實現那些與價值觀相符的目標,我們能夠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樣,在還未實現目標的時候,我們在當前一刻也擁有令人滿意的生活。

對上述我那位求助人來說,如果他渴望成為精神健康專家的目標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價值觀作指導,那麼他就可以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開始幫助別人。除此之外,他或許意識到自己需要以身作則,培養平衡的生活、嗜好和與他人的聯繫是很重要的。那麼,即使他考不進自己嚮往的碩士課程,也不會變得抑鬱和沮喪。在這段旅程中,他已經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幸福和平靜。

我從文章開端提及的那位特別的的士司機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他積極健康地生活的價值觀引導他每天享受一份平凡的工作。如果沒有這樣的價值觀,他又怎可能每天凌晨四時去清潔那架他所租用的士呢?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就如魔法一樣,真的令我開心一整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