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憂鬱情緒可能與我們一直試圖追求幻想有關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獲得某種成就。例如, 一位學生會渴望自己日後能夠成為醫生,一位女士希望能夠在三十歲之前結婚生子,一位男士想成為億萬富翁等。儘管有些人意識到追求這些事物或許會妨礙他們建構內心的平靜,但是他們仍會選擇極力爭取獲得解脫或啟發。事實上,有時候僅僅追求解脫或覺悟可能會使人沮喪。一個人越是努力去達到這些特殊的狀態,就越難實現相關的目標。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立志成為一名醫生,當他第一次嘗試申請入讀大學的醫學院時卻被拒絕了。他因而變得非常沮喪,並對自己的未來感到非常絕望。在進行過數節的心理治療後,他最後選擇修讀藥劑學。當他獲取藥劑學學士學位後,他又再次申請修讀醫學學士學位。這次他被大學錄取,因為他在修讀藥劑學的期間刻苦地學習,最後獲得一等榮譽的成績。然而,當成功考進醫學院後,他卻再次陷入憂鬱。因為他發現班上聰慧的同學實在太多,他根本永遠也無法成為班中的尖子。由於持續出現反覆的抑鬱情緒,他最終勉強地從醫學院畢業,無法如他所願成為腦神經科的專家。結果,他感到更加抑鬱並經歷更強烈的負面情緒。他曾向我提及,他想獲取執業醫生資格及成為腦神經科的專科醫生好比嘗試追逐及捕獲彩虹——他可以看到目的地,但實際上永遠也無法到達那裡。

擁有抱負是很多人努力工作和保持活力的動力來源,這是我們力爭上游和追求目標的正向方面。然而,如果我們只懂執著於實現這個目標而忽略生活其他的東西,也許最終會使我們感到無比痛苦。我們有機會無法達成目標,也有可能在追求的過程中感到非常緊張和沮喪。當人們試圖在生活中獲得徹底的解放或覺醒時,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的現象。例如,部分學習冥想的人可能會希望通過嚴守紀律和持之以恆的練習來完全消除日常生活中的慾望和需求。如果他們試圖透過冥想獲得某種道德獎勵或高水平的覺醒,或許會感到失望,因為這就如追逐和捕捉彩虹一樣。假如我們過度沉迷於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就可能傾向把我們的目標和願望理想化。那些希望透過冥想得到覺悟的人或許抱著很高的期望,但終極真相是在冥想時我們需要放下對覺悟的幻想。我們在冥想的期間只是坐著及注意自己的呼吸,只有不再追求覺醒並單純地冥想時,我們才能在捕捉彩虹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可以欣賞彩虹,而不需要追逐和捕捉它。

對我上述的那位求助人來說,令人鼓舞的是他仍然能夠實現成為醫生的願望,他的堅持和努力值得我們給予掌聲。事實上,他所付出的努力得到回報,最終也能考上醫學院。從這個意義上說,擁有抱負並為目標而努力是為生命賦予意義。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所追求的東西理想化並且沉迷於得到它,當結果不像預期時就有機會感到沮喪。假如我們能夠學會專注於過程並放下「自我」,也可以努力實現我們的目標。有了這種以過程為導向的思想,即使我們在努力過後面對失敗或結果未如理想,我們也不會感到痛苦。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脆弱性並不是弱點,當我們敞開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對失敗或挫折時,身邊親密的人常常告訴我們要變得強大或堅強。例如,一位女士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後,她的女性朋友都勸她要堅強並與丈夫分居。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職的機會時,他的好朋友建議他不要把這件事放下心上,應該要忘記它並變得強大。然而,當這些人面對損失和挑戰期間未能接觸自己的內心感受,常常會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們否認自己受到傷害或無視傷痛時,就難以安定心神並開始「行屍走肉」的生活。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敞開心扉面對自己的脆弱性並不容易,因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響,我們往往在情感上顯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觸我們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對某些人來說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可能想向別人表明我們不在乎失敗或挑戰,它們不會使我們心碎。有時候,如實地面對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無論是關於愛人、升遷或健康問題,我們都可能覺得十分困難。

沒有時間進行靜觀練習?把非正式的靜觀練習融入日常生活中

現今,很多人都了解恆常進行靜觀練習的好處,如增強集中力及注意力、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訴我,他們總是因為忙碌的日程而很難進行恆常靜觀練習。有時候,即使在假期期間,人們都不太願意花時間進行正式的靜觀練習,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和靜觀運動等。他們可能對靜觀練習不太感興趣,反而選擇去看一齣電影或是到訪最喜歡的餐廳。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定期練習靜觀來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減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錯誤。但是,她還是無法承諾每天都進行簡短的靜觀練習,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進行這些簡短的練習後不會立即產生顯著的效果。如果進行三十至四十分鐘的靜觀練習太過繁重,我們可以如何把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們的身份與憤怒

Andy Warhol 曾經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隨著各類社交媒體、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們都可以輕鬆發佈自己的創作。在這個時代,借助各種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可能被放大。事實上,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習慣可能使很多人產生一種誇大的自我重要感。當我們試圖在這些社交平台創建一個理想的形象時,便有機會過度認同它並依附於我們所認為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如被困於一個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熱衷於每天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內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有趣的素材來製作帖文幾乎成為了他的唯一目標。通常,他從事有趣的活動是為了稍後可以製作和發佈一則引人入勝的帖子。然而,這令他難以真正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發表了一則尖酸的負面評論。他為此感到非常生氣,並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網絡戰爭」。這次衝動的行為損害了他的聲譽,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儘管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但是已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