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憂鬱情緒可能與我們一直試圖追求幻想有關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獲得某種成就。例如, 一位學生會渴望自己日後能夠成為醫生,一位女士希望能夠在三十歲之前結婚生子,一位男士想成為億萬富翁等。儘管有些人意識到追求這些事物或許會妨礙他們建構內心的平靜,但是他們仍會選擇極力爭取獲得解脫或啟發。事實上,有時候僅僅追求解脫或覺悟可能會使人沮喪。一個人越是努力去達到這些特殊的狀態,就越難實現相關的目標。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立志成為一名醫生,當他第一次嘗試申請入讀大學的醫學院時卻被拒絕了。他因而變得非常沮喪,並對自己的未來感到非常絕望。在進行過數節的心理治療後,他最後選擇修讀藥劑學。當他獲取藥劑學學士學位後,他又再次申請修讀醫學學士學位。這次他被大學錄取,因為他在修讀藥劑學的期間刻苦地學習,最後獲得一等榮譽的成績。然而,當成功考進醫學院後,他卻再次陷入憂鬱。因為他發現班上聰慧的同學實在太多,他根本永遠也無法成為班中的尖子。由於持續出現反覆的抑鬱情緒,他最終勉強地從醫學院畢業,無法如他所願成為腦神經科的專家。結果,他感到更加抑鬱並經歷更強烈的負面情緒。他曾向我提及,他想獲取執業醫生資格及成為腦神經科的專科醫生好比嘗試追逐及捕獲彩虹——他可以看到目的地,但實際上永遠也無法到達那裡。

擁有抱負是很多人努力工作和保持活力的動力來源,這是我們力爭上游和追求目標的正向方面。然而,如果我們只懂執著於實現這個目標而忽略生活其他的東西,也許最終會使我們感到無比痛苦。我們有機會無法達成目標,也有可能在追求的過程中感到非常緊張和沮喪。當人們試圖在生活中獲得徹底的解放或覺醒時,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的現象。例如,部分學習冥想的人可能會希望通過嚴守紀律和持之以恆的練習來完全消除日常生活中的慾望和需求。如果他們試圖透過冥想獲得某種道德獎勵或高水平的覺醒,或許會感到失望,因為這就如追逐和捕捉彩虹一樣。假如我們過度沉迷於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就可能傾向把我們的目標和願望理想化。那些希望透過冥想得到覺悟的人或許抱著很高的期望,但終極真相是在冥想時我們需要放下對覺悟的幻想。我們在冥想的期間只是坐著及注意自己的呼吸,只有不再追求覺醒並單純地冥想時,我們才能在捕捉彩虹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可以欣賞彩虹,而不需要追逐和捕捉它。

對我上述的那位求助人來說,令人鼓舞的是他仍然能夠實現成為醫生的願望,他的堅持和努力值得我們給予掌聲。事實上,他所付出的努力得到回報,最終也能考上醫學院。從這個意義上說,擁有抱負並為目標而努力是為生命賦予意義。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所追求的東西理想化並且沉迷於得到它,當結果不像預期時就有機會感到沮喪。假如我們能夠學會專注於過程並放下「自我」,也可以努力實現我們的目標。有了這種以過程為導向的思想,即使我們在努力過後面對失敗或結果未如理想,我們也不會感到痛苦。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