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果父親或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會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你會感到自卑和持續性地焦慮嗎?你會不停認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關係中嗎?你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額完成?你會傾向因為信任的問題而與別人疏遠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其中一些的問題的回答有「是」的話,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兩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什麼特質?

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一般對他人都缺乏同理心。同理心是指理解他人的視角、思考和感覺的能力。自戀型的父母不能夠或是不願意以同理心去對待自己的孩子。而他們另一個的特點是他們擁有強烈的控制慾,他或她認為自己可以得到特殊的待遇,期望子女完全服從自己。如果自戀型人格的人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便會對他人表現出敵意。這樣的父母有機會經常憤怒地責備孩子,甚至對他們的身體施以虐待。

自戀型的父母也有機會輕蔑地對待他們的孩子,並且重覆地貶低他們。他或她可能幼兒化孩子,不允許他們成長。除此之外,自戀型的父母亦可能貶低孩子的能力,常常否定他們的情感。有時一個自戀型的家長會自以為是,希望完全地控制自己的子女。他或她可能有需要一直成為被關注的中心。如果他或她覺得孩子威脅到自己被關注的地位時,可能會與孩子作出競爭。

對於那些自戀型父母的孩子來說,他們會傾向發展自我內在批判和貶低自己。這種自我內在批評是自戀型父母的內在聲音。這些孩子除了會過分自我批判外,還會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拒絕過於敏感,亦長期感受羞恥和焦慮所帶來的痛苦。他們傾向認為自己不應該受到別人的關注或照顧,亦很少向他人尋求協助,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

正因為自戀型的父母經常性地貶低孩子,所以他們的自我形象往往很差。另外,他們通常也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飲食失調、成癮問題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孩子會相對地難以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並且與其自戀型父母相似的人建立不良的關係。有時候,自戀型父母的孩子也可能因為對他人的不信任,導致在社交上孤立自己。他們有時候會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在被人剝削自己應有的權利時亦無法捍衛。由於自卑和長期的自我批判,自戀型父母的孩子很可能成為完美主義者和很有成就的人。

對於那些父母是自戀型人格的人,他們所受到的影響亦因人而異。基本上,那些子女需要先接受有關自戀型人格的教育,需要學懂區分安全和不安全的關係。在心理治療服務當中,要教導他們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亦要學會避免與具有類似自戀特質的人建立太親密的關係並加以利用。他們還需要學習自我關懷和多加覺察自己的情緒,並且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他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值得被愛護和欣賞的。

如果您遇到正在面對上述問題的人,也許接受臨床心理學家的心理治療服務對他或她是有幫助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