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處理關係問題時,把自信與慈悲結合起來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常會傾向運用二分法思維來思考,認為我們要麼明確並專注於與他人建立界線,要麼應該對別人的痛苦給予同情並更加包容。然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展現慈悲的同時,又能表現得堅定自信?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答應了她的朋友的要求,邀請對方到她新買的房子作客。一直以來,她都認為這位朋友為她的搬遷而感到非常高興。直到到訪的當日,她的朋友一踏進她的新家就不停地拍照,讓她感到極為震驚。原本我的求助人想阻止她的好朋友並表達她對這些侵犯她隱私的行為的憤怒,但礙於她們二人關係親密,她最後選擇了接受好朋友的舉動,亦沒有作出任何對抗。後來,我的求助人發現她這位好朋友把所拍的照片分享了給另一位朋友看,二人更肆意地說三道四。我的求助人對她的好友的所作所為感到失望,並覺得自己被背叛了。這位求助人面臨兩難的抉擇,就是選擇與好朋友討論這個問題,還是逐漸淡忘它並與對方保持距離就此作罷。如果你是她,你會如何選擇?

如果我們想和好朋友保持親密關係,對他們坦誠和表現得堅定自信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我們有權表達自己的需求,並與他們訂立適當的人際界線。要表現得自信和堅定,我們第一步需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事實上,對於我那位求助人來說,勇敢堅決地面對她的好友並指出她的不是,實際上是正確的事情。因為對方是在未經她許可的情況下拍照,這是不可接受的。當有人侵犯我們的界線時,我們可以透過計劃、邏輯性和價值觀來決定如何向對方傳達有關的訊息。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與她的好朋友談論有關她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的事情,亦可以向對方表達她的失望。無論她的好朋友是否接受,她都可以如實地忠於自己的內在指導。只有當我們專注於自己內在的核心價值觀,做那些我們認為對自己關係有益的事情時,才能擁有內心的平靜。

如果我的求助人的好友到最後還是否認並且最小化她所做的事情,那該怎麼辦?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我們或許傾向否認別人對我們的對抗,更有機會在面對別人堅定的立場時採取防禦措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培養慈悲,以及在人際關係中建立一定的自信。我們需要對別人和我們自己慈悲。對於我的求助人來說,當她的朋友否認並且最小化她所作的行為時,她需要培養對自我的慈悲。她無可避免地因為被好友背叛而感到憤怒和受傷,她需要把自己照顧好,並可以透過與其他親密的人傾訴或參與表達藝術來抒發自己的情緒。她可以決定繼續與這位朋友保持這種親密關係,抑或是開始疏遠她。與此同時,我的求助人有機會對這位好朋友表示同情,或許對方是因為自己的不足而產生嫉妒,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多年來她一直在這段關係中背叛我的求助人。當我們培養慈悲,將能夠更平靜地面對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所有的因素和複雜性。

有了自信和同情心,我們就可以在面對關係問題時建立內心的平靜。現實是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或行動,因為這是一個與靈活性和接納相關的問題。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鑑於所有無法預測的因素和變數,我們無法完全控制與重要他人走怎樣的道路。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並堅持自己內在的核心價值觀。當然,對於擁有充實又富有意義的真誠關係,我們仍可抱有希望。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