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作出判斷或評價前,讓我們先了解個人差異和環境因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經問我,為什麼一個家庭中有著同樣的家庭環境,但他們的兄弟姊妹沒有患上同樣的精神障礙?他們是否比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同輩之間互相比較是很常見。我們當中可能很多人早已習慣事事與他人進行比較,從小在家庭或學校中學會了與人比較是一種生存機制。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核心價值和行為傾向都由獨一無二的因素組合而成。我們需要對自己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培養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購物狂、工作狂、拖延問題、情緒爆發或自我傷害等。這是因為在我們能夠管理這些適應不良模式和處理情緒困擾前,需要先放下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誠實地避免否定自我。

要管理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傾向有更深的了解。在學習增強自我覺察前,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了解那些建立我們獨特「自我」的常見因素。首先,童年時期父母教養模式是其中一個影響我們性格和身分發展的重要因素。譬如,如果父母有權威的教育模式,他們的孩子在成年後很有可能成為完美主義者,在各方面都有著高要求和高期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對孩子過分保護,孩子則可能在成年後缺乏自信並習慣依賴他人。另一個因素是童年環境中朋輩的影響,假如一個人在一間競爭激烈和非常著重學術成就的學校中學習,他或她可能學會一生都與同輩進行比較。這個人有機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或工作上,沒有真正享受生活。人們在中年時期意識自己一直花費大量時間追求成功,卻完全沒有任何個人興趣,這些情況並不罕見。

在整個個人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一個人的行為傾向往往會受那些與文化因素相關的信念和價值觀所影響。假如一種文化傾向重視某個特定的職業,那麼很多菁英子女可能會選擇修讀相關的學科。此外,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只會視這個職業為權威,而不會考慮其他相對較少人尊重的專業人士所提出的意見。事實上,這有機會縮小成年人在作出決定時看待事物的視角。在我們的童年時期,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甚至不受我們控制。我們無法控制哪些鄰居的孩子能夠在我們家樓下的公園玩耍,而且我們有機會受這些鄰居影響。如果這些小孩喜歡玩電子遊戲,我們就更容易在童年時期沉迷於於電子遊戲中。相反,如果這些孩子喜歡閱讀,我們或許會變成「書蟲」。

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存在差異。在同一個家庭中,兄弟姊妹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很常見。這一點亦解釋了為什麼在一個充滿虐待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成年後沒有患上精神障礙,但另一些則患有某種精神疾病。

如果我們對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對那些患有精神障礙的人培養更多慈悲。我們不應該告訴他們一定要堅強面對、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情緒困擾和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其實,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判斷,放下權威的立場。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如何改善我的專注力問題?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們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之間的相對性

我們在生活中都無可避免地面對各種各樣的損失,例如是失去所愛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體魄,這些損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經歷十分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會質疑為什麼自己需要面對這些損失,渴望找出背後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也會難以接受自己面對失去的事實,並且飽受折磨經歷哀傷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損失不只局限於真正失去自己重視的人或事物。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超出自己的預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有機會面臨損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來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於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當覺察到這一點後,她為自己曾長期與這位男同事建立曖昧關係,並渴望有進一步的發展而經歷了悲痛的過程。除了悲傷,她的內心也充滿憤怒,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被困於這段曖昧關係中這麼久,自己卻無法意識到「現實」。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