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作出判斷或評價前,讓我們先了解個人差異和環境因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經問我,為什麼一個家庭中有著同樣的家庭環境,但他們的兄弟姊妹沒有患上同樣的精神障礙?他們是否比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同輩之間互相比較是很常見。我們當中可能很多人早已習慣事事與他人進行比較,從小在家庭或學校中學會了與人比較是一種生存機制。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核心價值和行為傾向都由獨一無二的因素組合而成。我們需要對自己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培養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購物狂、工作狂、拖延問題、情緒爆發或自我傷害等。這是因為在我們能夠管理這些適應不良模式和處理情緒困擾前,需要先放下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誠實地避免否定自我。

要管理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傾向有更深的了解。在學習增強自我覺察前,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了解那些建立我們獨特「自我」的常見因素。首先,童年時期父母教養模式是其中一個影響我們性格和身分發展的重要因素。譬如,如果父母有權威的教育模式,他們的孩子在成年後很有可能成為完美主義者,在各方面都有著高要求和高期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對孩子過分保護,孩子則可能在成年後缺乏自信並習慣依賴他人。另一個因素是童年環境中朋輩的影響,假如一個人在一間競爭激烈和非常著重學術成就的學校中學習,他或她可能學會一生都與同輩進行比較。這個人有機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或工作上,沒有真正享受生活。人們在中年時期意識自己一直花費大量時間追求成功,卻完全沒有任何個人興趣,這些情況並不罕見。

在整個個人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一個人的行為傾向往往會受那些與文化因素相關的信念和價值觀所影響。假如一種文化傾向重視某個特定的職業,那麼很多菁英子女可能會選擇修讀相關的學科。此外,這些孩子長大後可能只會視這個職業為權威,而不會考慮其他相對較少人尊重的專業人士所提出的意見。事實上,這有機會縮小成年人在作出決定時看待事物的視角。在我們的童年時期,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甚至不受我們控制。我們無法控制哪些鄰居的孩子能夠在我們家樓下的公園玩耍,而且我們有機會受這些鄰居影響。如果這些小孩喜歡玩電子遊戲,我們就更容易在童年時期沉迷於於電子遊戲中。相反,如果這些孩子喜歡閱讀,我們或許會變成「書蟲」。

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存在差異。在同一個家庭中,兄弟姊妹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很常見。這一點亦解釋了為什麼在一個充滿虐待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成年後沒有患上精神障礙,但另一些則患有某種精神疾病。

如果我們對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對那些患有精神障礙的人培養更多慈悲。我們不應該告訴他們一定要堅強面對、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情緒困擾和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其實,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判斷,放下權威的立場。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