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取得平衡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

我們很多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發現自己根據有限的資訊對別人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不相符。例如,一位客戶服務員主觀地認為那位在電話中表現得非常有禮貌和恭敬的客人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事後她才知道這位客戶於通電話後對她作出投訴,指責她在處理訂單時出錯,最終導致她受到上司的處罰。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秘書和上司的某位客戶交涉後認為對方十分粗魯。然而,當這位客戶在一個星期後前來辦公室和她的上司會面時,她發現這位客戶非常真誠和樂於助人,更在她的上司面前稱讚她注重細節。

根據美國腦神經學家David Eaglement的說法,我們都有一種錯覺,認為我們可以感知現實。譬如,當一個人在上班途中於街上看到另一個人的臉孔時,這個人的容貌變成了刺激物,並轉化成感官信號傳送到大腦。這種視覺上資訊被傳送到大腦的中繼站丘腦,再被傳送至視覺皮層,讓他感知那個人的容貌。但是,從相反方向通過丘腦傳送的視覺皮層的訊號幾乎多出十倍。因此,他的感知也是根據大腦的內在模型來產生印象。這就是現實嗎?當然,這可能不是現實。因為我們對別人的臉孔的感知也是基於我們對具有相似特徵或體形的內在模型來作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他有機會認為這個人是他其中一位好朋友,想和對方打個招呼。當他發現對方沒有回應他的問候時,他才恍然大悟意識到那位原來是一個陌生人。

對接納與承諾療法擁有豐富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Chris McCurry亦會運用一種技巧,就是「觀察與透視」我們的思想,藉此說明我們的思想和感知經常會受先入為主所影響。例如,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會傾向把來電者中性的語調視為威脅或沒有禮貌,甚至有機會立即認為這個人正試圖傷害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好像戴上一副紫色鏡片的眼鏡來看東西,然後覺得整個房間也是紫色的。事實上,我們認為房間是紫色的感覺是如此真實,令到我們相信這就是現實,是因為我們透過有色鏡片來看東西。如果我們戴著一副「焦慮眼鏡」,這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可怕和危險的。

有見及此,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是否傾向透過自己的「有色眼鏡」來看東西,如「憤怒眼鏡」或「焦慮眼鏡」。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正透過這些眼鏡來看待事物時,或許需要嘗試摘下它們。也就是說,我們把自己的思想視為思想,將我們的情緒視為情緒。對於那些戴上「焦慮眼鏡」的人來說,摘下眼鏡後焦慮的感覺可能仍然存在,但是可以嘗試刻意地以更客觀的角度來看東西。他們可以嘗試這樣想:「我現在可能以焦慮眼鏡中來看東西並視當前的事物為威脅,但是我的思想可能被我的焦慮眼鏡所污染。我的想法並不等於現實。」在審視我們的想法後,我們將更有機會客觀地因應情況作出反應,避免過度主觀。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永遠無法充分地了解現實的全貌,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面對感知到的威脅的時候,培養開放的心態對我們來說是更明智的做法。有了客觀性,我們才可以以更好的方式來運用我們的主觀感覺。我們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來選擇如何採取行動,而不是過度敏感和過度主觀地行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奧運會提醒我們與世上眾生的連繫

相信不少人近日都十分享受觀看奧運會各項的比賽項目,而東京奧運會亦在8月8 日順利閉幕。在閉幕禮上,各國的選手都在台上一起慶祝,提醒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相互依存的個體。在奧運會的十六天裡,我們都樂於支持代表自己國家或地區的選手。當我們觀看比賽和閱讀比賽舞台背後的感人故事時,透過欣賞人性、愛和希望,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彼此之間增強了連繫。除了慶祝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獎牌得主獲得成功外,我們也對那些沒有在賽事中取得勝利的參加者表示同情和支持。這些選手即使沒有贏取比賽,但是在過去的五年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來參加今次的奧運會。我們如何能夠繼續培養這種與世界上眾生和現實之間的聯繫?

你在獨處的時刻感到自在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對於摯友突然離世而感到相當悲痛,正在經歷哀悼的過程。由於這位密友是她生意上其中一位的合作伙伴,她與這位密友的親戚或朋友沒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她只是從其他的生意伙伴的口中得知這個消息,更無法參與這位好友的葬禮來與對方道別。這位求助人只能自我哀悼,她認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她對這位摯友突然離世的感受。由於普遍的價值觀都認為人不應為自己的得失而有太大的情緒起伏,甚至需要時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位求助人像平常一樣準時上班,表現得沒有因這件事情而經歷任何負面情緒。她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更出席很多不同的社交聚會和活動。她認為這種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策略是讓自己渡過悲傷時刻的最佳方法。然而,在她的好友過世的兩年後,她前來進行心理治療。當談到這一位好友時,她仍然無法阻止眼淚不停流下來,在會面的期間放聲痛哭。事實上,這位求助人的防禦策略實際上阻止了自己經歷哀傷的過程,並有機會因此延長了自己的喪親之痛。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管理自己職場上的精神健康?

面對第五波疫情的種種不確定性和無法預計的安排,要在工作中調節並不容易。很多我的求助人都面對不同種類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和抑鬱,這與他們難以適應疫情的急速轉變和所帶來的挑戰有關。對於一些曾經經歷心理健康問題的求助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疫情而導致症狀惡化。由於在這段期間面臨工作壓力的增加,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面臨精神狀態轉差的危機並不罕見。我們如何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和管理自己的精神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