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2022年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作出自我認同

當我們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通常都會根據自己的職業、家庭角色或性別來定義自己。對我而言,我是一名已婚的女臨床心理學家。我們傾向以自己對社會作出貢獻或維持生計的工作來為自己的身份作出定義。這樣,我們很容易會被限制或困於自己所認同的角色當中。例如,一位中年的女性可能會認定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婦,應該要時刻保持家裡清潔整齊,並且每天都要為家人烹調各種的美食。除此之外,她可能非常重視孩子學業上的成就,因為她認為這是反映自己作為一位母親是否稱職的表現。事實上,對於那些沒有小孩的中年女性來說,她們也有機會因性別的身份認同而被他人評價,而且這是十分常見的。

一名沒有小孩的事業型中年女子可能會因為受到他人的負面評價而產生各種的負面情緒和想法,而她也有機會認同這些情緒和想法,更因為受到不公平的看待而承受莫大的壓力或感到悲傷。當想及社會的主流觀點或規範時,她可能會認為自己沒有小孩是一種缺陷,以不同的負面情緒和想法來定義自己。結果,她可能認為自己是一個患有抑鬱和有缺陷的人。如果在她所屬的社交圈子中大多都是家庭主婦或已為人母的朋友,她可能會對自我發展負面的概念,並選擇疏遠這些朋友和孤立自己。

我們會傾向透過自己的情緒或想法來定義自己,促使自己以狹窄的角度來看待自我和作出自我認同。譬如,上述那位沒有孩子的中年女士可能會認同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想法,以此對自我作出負面的定義,導致她對自我產生負面影響。 結果,她難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或渴望實踐的抱負行事,也無法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當她過分擔心別人對她的看法時,限制了自己在事業上的發展和進步。

其中一個我們需要加倍留意的重點是我們並非由自己的想法或情緒來作出定義,而我們的身份也不局限於社會或文化的規限。例如,一名女性的道路不應該僅限於生兒育女和成為家庭主婦。事實上,一名沒有孩子的事業型女性不一定比留在家中照顧小孩的女性缺乏價值和意義。如果我們渴望擁有表達真實的自我和定義自我的自由,便需要採取新的角度來作出自我認同。

假如我們以自己的職業、家庭角色或性別來定義自己時,很有可能會發現這些身份會改變或缺乏穩定性。要讓自己擁有穩定的身份的唯一方法是扮演觀察者或體驗者的角色來看待自己,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我」就是觀察或體驗當下的那個人。例如,在遠足的時候,我們就是那個體驗和欣賞風景的人。而在進食的時候,我們就是那個正在品嚐食物並與朋友相聚的那個人。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的自我意識實際上是我們的經驗中的「背景」。

透過學會跳出刻板的框架,我們便不會以特定的角色、內在的情緒或固定的思維來為自我作出定義,從而發展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這樣,我們將更有可能按照自身的價值觀來行事,並擁有更多的自由來活出真實的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