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心理治療不單只是聊天或交談。心理治療是具有科學實證,基於心理學理論和技巧的對話過程,協助求助者實現目標。這意味著心理治療是與在社交聚會中和朋友一起探討個人問題完全不同。除此之外,心理治療不只是針對「瘋狂」的人或「弱者」。尋求心理治療服務的人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些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而感到困擾,例如工作壓力,婚姻或成癮問題;有些人可能感到情緒低落、焦慮或容易衝動;有些人則希望透過心理治療進行自我探索和促進個人成長。事實上,很多接受心理治療的求助者都是高功能人士,他們的教育程度高,並在職業生涯中從事較高職位的工作。

提供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士都必需經過專業的培訓,從而幫助他們的求助者減輕痛苦及情緒困擾、增加對自己的深入了解或促進個人成長。這些專業人士需要在多方面謹守專業操守,當中包括能力、知情同意和保密性等等。心理治療是一項以求助者最大利益為前題的專業服務。過程中,客戶的隱私、知情權和治療需求都會受到保障。

心理治療師各自有其專業的領域和傾向,意思是指出不同的治療師在與求助者進行治療時會有不同的理論觀點。不同專業的傾向有心理分析派、個體心理學、存在主義理論、個人中心理論、認知行為治療、家庭系統理論、綜合或折衷療法等等。事實上,心理治療的成效除了心理治療師的傾向,亦受不同的因素影響。而其中一個因素是與求助者有關,例如問題的嚴重性、治療動機和心理思維等。另一個因素就是求助者處於的環境有沒有其他的支持和幫助。心理治療的成效,最重要建基於治療師與求助者的治療關係。顯而易見,治療師與求助者雙方都與這個重要因素有關。

在決定接受心理治療前,我們需要了解治療師的專業資格和經驗。在香港專業團體(例如香港心理學會和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註冊的人士必須遵守​​其專業操守。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得以保障,我們需要留意了解治療師的專業資格,註冊的專業團體等等。接受心理治療是一個人的重要旅程。因此,必先要好好地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並選擇具有專業資格的治療師。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