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第五波疫情的惡化,越來越多人留在家中工作和學習以保持社交距離。因應各種限制社交距離的措施,我們不太可能會與家人或朋友見面和聚會。儘管透過視訊通話或傳送短訊與摯親聯繫非常方便,但是很多人可能會發現彼此的連繫是有所不同的。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在家工作的安排下,整天都與很多同事和客戶進行線上會議,但是他仍然感到非常孤單。他形容自己雖然可以以先進的科技透過社交媒體、短訊或視訊通話與人交流,但是獨自呆在家中沒有與他人作出真正面對面的交談,這種依賴電訊科技的溝通好像被限制於地底的防空洞中與他人聯絡一樣。為什麼即使能夠與他人透過網路交流,他仍然感到如此孤獨?當我們需要留在家中保持社交距離或進行隔離時,如何透過線上的渠道來改善與他人的聯繫?
作者彙整:editor
面對不確定性,我們更加需要擁抱自己的無知
近日,香港第五波疫情變得十分嚴峻,加劇了很多人的焦慮和恐懼。由於情況暫時仍然未受控,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少人都害怕受到感染,又擔心有可能被送到隔離營。對於那些面臨失業或公司倒閉風險的人士來說,他們也感到非常憂慮。一眾家長也有機會因孩子需要提前放暑假而苦惱,為子女安排日常活動而承受莫大壓力。面對疫情不斷的擴散,中年人士都非常擔心年邁父母的健康。事實上,第五波疫情的發展仍然存在很多未知之數,面臨眼前的所有不確定性,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冷靜地應對這些挑戰?
第五波疫情爆發對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和大眾心理健康的影響
《紐約時報》於2月16日報導了一項於美國進行的大型研究,分析了接近154,000名的新冠肺炎患者,這些受訪者在受感染前都沒有患有精神病的紀錄或接受相關的治療。研究發現,對比那些受感染了的人和同一時期沒有受感染的人,大約39%的人更大機會被診斷患上抑鬱症,而約有35%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受感染的數個月後則更有可能被診斷患上焦慮症。
我們依附伴侶的模式與社交大腦網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適逢今年西方情人節和元宵節於同一個星期,本星期其中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親密關係。在疫情下,不少情侶仍然會以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這兩個情人節。有些人可能會發現另一半非常熱衷透過贈送禮物或鮮花來為自己製造驚喜。有些人則可能發現自己的伴侶在這兩個特別的日子都很冷漠,感覺自己被對方忽視。對於那些正在考慮與曖昧對象發展成情侶的人,當中部分人可能認為對方非常熱情,有些人則發現對方開始疏遠和迴避自己。以上的例子都指出了一個人對他人的反應都與我們社交大腦中的網路相關,到底當中的網路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心理治療與輔導有什麼分別?
近年,鑑於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尋求心理服務的人愈來愈多。當人們尋求協助時,他們可能會難以區分心理治療和輔導服務。有些人會因此而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應該是尋求輔導員還是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事實上,輔導和心理治療並不能以非黑即白來區分,因為兩者的專業能力是有重疊的地方。有時候,心理治療與輔導這兩個術語甚至可以互通使用。
在迎接虎年的來臨,我們會否質疑自己的人生意義?
沒有人會否認正值農曆新年的時候,我們在第五波疫情的影響下正在經歷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時期。當我們慶祝虎年的來臨時,可能會感到自己正活於一個平行時空,因為部分香港人在新年期間需要被隔離或面臨失業和經濟困難的危機。當想到所有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我們可能會開始質疑自己常規生活的方向和目的。即使到了中年的時期,我們仍然可能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會生存於地球上?」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意義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