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某些朋友傾向迴避社交場合?

在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不難發現一些傾向迴避社交場合的人,導致這些傾向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害怕被別人拒絕。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一直被朋友視為害羞和被動的,因為他甚少主動發起舉行社交聚會或聯誼。事實上,如果被邀請參加社交聚會,他還是會非常珍惜與朋友建立聯繫的機會。當我問他既然他那麼喜歡和朋友聊天和交流,為什麼不曾主動邀約他們一起相聚?他回答:「我經常擔心朋友們不喜歡我,因為我知道自己在社交場合中常常表現得很怪異。如果我嘗試主動邀請他們,恐怕他們只會拒絕我的邀約。」為什麼我這位求助人一方面非常渴望與朋友建立聯繫,一方面又對被拒絕懷有如此強烈的恐懼?

為什麼有些人在與久未聯絡的朋友重逢後感到驚訝?

自疫情爆發以來,很多人可能已經很久沒有與部分朋友見面。最近的數個月,社交距離措施的放寬讓不少人能夠恢復舉行各式各樣的社交聚會。然而,部分我的求助人在與朋友再次相聚後,他們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對我的求助人的預期與實際再次會面的經歷有所落差。他們還可能因我的求助人在這幾年間的變化而感到困惑,因為眼前的人與過往的認識的他或她並不一致。譬如,當他們留意到我的求助人減少在社交平台發佈帖文或照片的次數時,會認定我的求助人正在生活中遇上一些困難。事實上,他們習慣根據自己以前與他人的經歷來感知那些在社交媒體中看到或沒有看到的內容。但是,我的求助人沒有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太多內容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價位觀產生內在變化,或是他正忙於參與生活中其他更有意義的活動。

擔憂太多其實可能是一種逃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往往在進行演講前會有很多擔憂,譬如他會擔心自己在演講期間腦海突然一片空白,或在演講期間犯下不必要的錯誤。除此之外,他還擔心觀眾會對他的表現作出負面的回應。儘管他已經為演講的題目作好充分的準備,但是他仍然非常擔心自己在演講結束時的問答環節無法回答觀眾所提出的問題。在演講前的數個小時,他一直反覆地思考自己的擔憂,亦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而感到苦惱。通常,當他正式進行演講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表現得非常優秀。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在每次發表演講前的焦慮情緒變得越來越高。每一次需要為工作發表演講之前,他都被自己的焦慮和憂慮壓得喘不過氣。

什麼是強迫性人格障礙?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V) 指出強迫性人格障礙 (OCPD) 是最常見的人格障礙之一。事實上,我們不時會留意到自己的某些親戚或朋友的極端完美主義、過度控制和認知僵化,而這些特徵可能會導致他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或影響生活質素。而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文本修訂)》(DSM-V TR) 所提到,強迫性人格障礙是一種持續的行為及思想模式,患者專注於秩序、完美主義,亦會在精神上和人際關係中不斷作出控制,犧牲了靈活性、開放性和效率。這種模式在人們的成年早期開始發展,並有可能出現在不同的環境中。

與不成熟的父母關係疏離

對於那些從小成長於完整家庭,父母會為自己提供足夠基本需要(如食物、住所和教育)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很難告訴別人自己實際上對親子關係感到不滿。當這些人向朋友談及有關與父母欠缺聯繫及他們對自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時,朋友總是叫他們不要抱怨。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的朋友可能會淡化這些人在童年時期所承受的痛苦所帶來嚴重性,因為他們會認為父母無論如何都會愛護自己的孩子。然而,隨著更深入的交談和理解,這些人可能發現父母的其中一方或雙方並不成熟,似乎無法在溝通的過程中嘗試理解自己的觀點,更似乎沒有興趣關注自己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難。我的其中一位成年求助人告訴我,當他向年邁的父母講述自己小時候的社交焦慮時,他的父親回應說:「你怎可能會有社交焦慮?你小時候看起來很正常,常常都很快樂!」事實上,這位求助人因在學校受到同學長期的欺凌,整個童年時期也受焦慮和抑鬱情緒所困擾。

沉迷於社交媒體? 抑或沉迷於自我?

毫無疑問,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利用社交媒體應用程式來進行虛擬社交,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不少人會把在社交媒體發佈照片或帖文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成為某種「儀式」,例如在享受美食前要拍下照片和在進行身體鍛練期間拍照展示自己擁有良好的健康習慣。事實上,當我們所發佈的帖文或照片獲得積極的評論和反應時,所帶來的正面回饋能夠強化這些行為,並促使我們不停地在社交平台上發佈自己的生活。每當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給予我們正面積極的評價或反應,實際上亦加強了我們對自己正面的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便會對自己的看法變得更為固定。也就是說,我們有機會把自己定型於我們渴望投射在社交媒體的某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