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無法整合自我的不同方面會令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產生不穩定的自我意識。結果,對於自我的洞察和感覺會變得波動和以二分法來界定。也就是說,這些人很容易將自己視為「所有都是好的」或「所有都是壞的」。除此之外,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未能以完整性去看待他人的形象,難以整合他人的「好」與「壞」。因此,他們也會以二分法把別人界定為「全部都是好」或「全部都是壞」,從而加劇了人際關係的動盪。實際上,那些傾向發展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大多都在成長的階段缺乏主要照顧者適當的認可,無法在主要照顧者身上獲得對自我形象的反饋。主要照顧者的不足損害了他們發展穩定而連貫的自我意識,而這種自我意識是可以與他人區分。缺乏連貫的身份認同令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行為變得不穩定和無法預測,令他人作出相對不穩定和無法預測的反應。這樣,其他人未能在人際關係上提供一個穩定的反饋,有機會令那些患者的身份認同更加不穩定,變成了破壞其身份認同和人際交往不穩定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要在生命中健康發展,需要發展一種獨特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建立人際關係網絡,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在以上兩個方面都有機會面臨不少重大的問題。他們不穩定的自我意識令自己無法融合自我的不同方面,而不穩定的自我又導致無法預測的行為和波動的情緒。他們有機會不知道自己從人際關係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且難以對他人說「不」,無法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線。由於波動的自我意識和無法預測的行為,他們很多時候都未能獲得他人的一致認可。結果,在保持自己的個人化時,損害了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影響了人際關係。

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不穩定的情緒和行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要了解他們,我們可以從不穩定的自我意識和在人際關係中所面對的困難了解更多。我們亦可以透過培養更高的包容度和以富有同情心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