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某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可能傾向避免體驗與創傷記憶相關的痛苦影像、想法、情緒或感覺。他們會有不同類型的逃避行為,例如為了遠離創傷記憶的觸發點而不參與任何社交活動,以及透過濫用藥物或暴飲暴食來逃避痛苦的情緒。有時候,即使身處於安全的環境,曾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亦有機會選擇孤立自己,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可能利用這些逃避的應對策略有效地防止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傷害。但是,如果這些人無法區分過去的創傷經歷與當下不具威脅性的情況,他們也許會錯失了很多正面與朋友及摯親相處的經驗。

對於有這種逃避傾向的人,他們可以先嘗試探索自己的歷史,看看是否經歷過童年創傷。他們有機會發現在童年時期父母虐待的行為,讓他們認為留在家裡並不安全。所以,對於那個時候的自己,逃離困境或是自我保護是最佳的選擇。透過這種覺察力,他們可以對自己目前的行為更富有同情心。經過這種探索,他們或許意識到自己不再被困在童年的不安全環境中。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他們便可以學習不同的策略來承認自己現在處於當下的安全狀態。

靜觀練習有助人專注於當下,留意此時此刻是一種安全和積極的體驗。譬如,如果我的那位求助人嘗試在參加一些社交場合留意其他同事的面部表情。這樣,他可能會注意到某些視覺上的提示,發現其他同事實際上是歡迎他參與聚會的。另外,他還可以在社交場合中觀察自己的呼吸,嘗試專注於對話當中,環顧四周來透過注意環境中的細節來紮根。當人一步一步暴露自己於社交場合中,便能夠覺察在正常社交場合中,某些情緒反應有機會是由過往的創傷記憶而引起的,而當下的情況事實上是安全的。

童年創傷有機會為人帶來長期性的影響,不少行為上的問題(例如社交退縮或成癮問題)很有可能與童年創傷遺留下來的潛在因素有關。透過探索和更深入的了解,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可以對自己更富有同理心。事實上,通過不同的練習,他們能夠學習實際的策略逐漸減少那些有問題的逃避行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與發展時期創傷有關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有些是很成功的專業人士或商人,他們具有足夠的社交技巧及能夠與其他人相處融洽。有些則是傾向迴避與他人接觸,甚至完全斷絕社交聯繫。表面上,有社交焦慮的人會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離自己,亦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他們傾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社交表現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在社交聚會後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後亦需要一段長時間休養。

電影《靈魂奇遇記》的反思——「自我」真的存在嗎?

相信不少已經看過《靈魂奇遇記》這齣動畫的人都覺得它十分有啟發性及令人感動。故事主角Joe Gardner一直渴望成為爵士樂的表演者,當他在試鏡中被爵士樂傳奇人物Dorothea Williams選中成為表演樂手後,因過度興奮而意外地掉進馬路的深坑。Joe的靈魂最終出現在「投胎先修班」,他在那裡遇到了22號,22號是一個對地球生活完全沒有渴望和沒有生命火花的靈魂。在22號和Joe一起回到地球尋找火花和渴望的旅程中,Joe成功與Dorothea Williams一起進行了演奏。可是,他卻發現原來實現了自己的長期願望後,並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及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相反,22號利用Joe的身體經歷了一趟短暫的旅程,超乎想像地享受地球上的所有瞬間和經歷,激發了他對生活的慾望和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