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某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可能傾向避免體驗與創傷記憶相關的痛苦影像、想法、情緒或感覺。他們會有不同類型的逃避行為,例如為了遠離創傷記憶的觸發點而不參與任何社交活動,以及透過濫用藥物或暴飲暴食來逃避痛苦的情緒。有時候,即使身處於安全的環境,曾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亦有機會選擇孤立自己,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可能利用這些逃避的應對策略有效地防止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傷害。但是,如果這些人無法區分過去的創傷經歷與當下不具威脅性的情況,他們也許會錯失了很多正面與朋友及摯親相處的經驗。

對於有這種逃避傾向的人,他們可以先嘗試探索自己的歷史,看看是否經歷過童年創傷。他們有機會發現在童年時期父母虐待的行為,讓他們認為留在家裡並不安全。所以,對於那個時候的自己,逃離困境或是自我保護是最佳的選擇。透過這種覺察力,他們可以對自己目前的行為更富有同情心。經過這種探索,他們或許意識到自己不再被困在童年的不安全環境中。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他們便可以學習不同的策略來承認自己現在處於當下的安全狀態。

靜觀練習有助人專注於當下,留意此時此刻是一種安全和積極的體驗。譬如,如果我的那位求助人嘗試在參加一些社交場合留意其他同事的面部表情。這樣,他可能會注意到某些視覺上的提示,發現其他同事實際上是歡迎他參與聚會的。另外,他還可以在社交場合中觀察自己的呼吸,嘗試專注於對話當中,環顧四周來透過注意環境中的細節來紮根。當人一步一步暴露自己於社交場合中,便能夠覺察在正常社交場合中,某些情緒反應有機會是由過往的創傷記憶而引起的,而當下的情況事實上是安全的。

童年創傷有機會為人帶來長期性的影響,不少行為上的問題(例如社交退縮或成癮問題)很有可能與童年創傷遺留下來的潛在因素有關。透過探索和更深入的了解,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可以對自己更富有同理心。事實上,通過不同的練習,他們能夠學習實際的策略逐漸減少那些有問題的逃避行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