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經歷哀傷階段時,給予情緒足夠的空間

在過去幾個月,我們不時面對一些名人自殺的悲痛消息。事實上,最近在社會上亦有不少自殺的個案。面對農曆新年即將來到,死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如何渡過哀痛和悲傷的過程?我們又可以怎樣透過同理心和慈悲來支援和幫助這些人?

對於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而言,尋找空間來表達和處理與哀傷階段相關的情緒是非常重要。這些情緒可能包括悲傷、憤怒、內疚和焦慮。對他們來說,獨自處理這些情緒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可能嘗試透過寫作、繪畫或其他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候,如果他們能夠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密友或家庭成員,或許可以通過親密和深入的交談來表達情感。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需要讓自己找到表達情感和想法的渠道,而不是試圖壓抑自己的悲傷。有些人可能會嘗試透過一些成癮行為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是工作或打電子遊戲。這些活動有機會暫時幫助人們擺脫內心深處的感受,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悲傷得到處理或有助他們繼續向前。在某些情況下,每當有事情觸發這些人的哀傷反應時,他們就會感到手足無措。我們需要明白,埋藏哀悼及其相關情緒並不能幫助我們繼續前行。

如果我們的家人或朋友正面對摯親離世,首先我們需要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在過農曆新年期間邀請他們參與社交聚會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假如我們發現對方在哀傷過程中希望獨處,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決定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定期聯繫他們,但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私人空間來接觸和傾聽自己的內在情緒和哀傷。對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希望透過單獨的會面來談論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充當一位具同理心的傾聽者,讓他們向我們表達他們的悲傷。在親密的交談中,我們需要尊重他人的界限,避免問太多有關他們的哀傷或對方與死者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如果對方告訴我們他們的內心想法和感受,我們可以給予適當的回饋,以便肯定他們的感受和承認他們的想法。只有對方向我們尋求建議或詢問我們的想法時,我們才提出意見或建議。否則,我們需要控制自己不要過早給予建議。

有時候,我們可以建議哀傷的家人或朋友給死者寫一封信。例如,一位中年家長可以寫一封信給自殺身故的兒子,並嘗試寫下兒子去世前他或她在關係中的行為或言論可能會有什麼不一樣。這樣,這個人可以以這封信來進行反思,以及了解更多有關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如果這位家長覺得合適,他或她可以替已故的孩子寫一封信給自己。通常,這封信可以表達對父親或母親的寬恕和慈悲。

在上述的過程中,死者的家人或朋友有時也許能夠找到所發生的事情背後的一些意義。這樣,他們逐漸從哀傷轉向死者的痛苦或更大的使命。在處理完自己的情緒後,他們或許能夠站在死者的角度思考。他們亦可能找到生命中新的使命,參與義工活動來行善,比如有些人可能開始領導一個由已故家庭成員組成的支援小組。

面對摯親的過世,感到悲傷是自然且正常的過程。在經歷哀傷的階段,我們需要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想法。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些黑暗,黎明一定會來到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兒童時期的人際創傷的心理治療

在我心理治療服務中,比較常見的求助者是經歷人際創傷而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士。很多臨床問題,包括臨床完美主義、依附問題、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機會與求助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一段健康的母嬰關係能夠促進小孩安全型依附的發展,媽媽能夠敏銳地對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反應,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從更廣泛的意義理解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發展

自1997年以來,香港人面對這個城市不同方面的變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對的事情時,都會問我有關身份及其發展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身份呢?如何能夠概念化一個人在生命中的身份發展?當我們把「香港」稱為自己的家鄉時,可能會透過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獨特的敘事來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對這個城市中一些可以預見的變化時,可能擔心會因此而影響正在處於不同生活階段的香港人的身份發展。事實上,對於香港人這種特殊身份的改變仍然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研究身份發展的概念,便有機會意識到任何身份發展都存在許多個人上的差異。

面對逆境是英雄之旅的一部分

美國超級英雄電影《奇異博士》描繪了一位富有而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的「英雄之旅」,這位醫生就是傲慢的奇異博士。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中雙手受到創傷,令他無法進行手術。在尋求治療雙手的旅途中,他前往卡瑪泰姬(Kamar-Taj) 尋求巫師的幫助。經過巫師和古一的培訓,奇異博士的雙手康復了。奇異博士決心踏上保護地球的旅程。根據美國文學教授Joseph Campbell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這是一段尋求真實自我的旅程,我們能夠在生活上做一些比自己更偉大的事情,從而獲得內在的滿足,感受生活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