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經歷哀傷階段時,給予情緒足夠的空間

在過去幾個月,我們不時面對一些名人自殺的悲痛消息。事實上,最近在社會上亦有不少自殺的個案。面對農曆新年即將來到,死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如何渡過哀痛和悲傷的過程?我們又可以怎樣透過同理心和慈悲來支援和幫助這些人?

對於自殺者的家人和朋友而言,尋找空間來表達和處理與哀傷階段相關的情緒是非常重要。這些情緒可能包括悲傷、憤怒、內疚和焦慮。對他們來說,獨自處理這些情緒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可能嘗試透過寫作、繪畫或其他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候,如果他們能夠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密友或家庭成員,或許可以通過親密和深入的交談來表達情感。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需要讓自己找到表達情感和想法的渠道,而不是試圖壓抑自己的悲傷。有些人可能會嘗試透過一些成癮行為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是工作或打電子遊戲。這些活動有機會暫時幫助人們擺脫內心深處的感受,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悲傷得到處理或有助他們繼續向前。在某些情況下,每當有事情觸發這些人的哀傷反應時,他們就會感到手足無措。我們需要明白,埋藏哀悼及其相關情緒並不能幫助我們繼續前行。

如果我們的家人或朋友正面對摯親離世,首先我們需要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在過農曆新年期間邀請他們參與社交聚會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假如我們發現對方在哀傷過程中希望獨處,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決定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定期聯繫他們,但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私人空間來接觸和傾聽自己的內在情緒和哀傷。對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希望透過單獨的會面來談論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充當一位具同理心的傾聽者,讓他們向我們表達他們的悲傷。在親密的交談中,我們需要尊重他人的界限,避免問太多有關他們的哀傷或對方與死者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如果對方告訴我們他們的內心想法和感受,我們可以給予適當的回饋,以便肯定他們的感受和承認他們的想法。只有對方向我們尋求建議或詢問我們的想法時,我們才提出意見或建議。否則,我們需要控制自己不要過早給予建議。

有時候,我們可以建議哀傷的家人或朋友給死者寫一封信。例如,一位中年家長可以寫一封信給自殺身故的兒子,並嘗試寫下兒子去世前他或她在關係中的行為或言論可能會有什麼不一樣。這樣,這個人可以以這封信來進行反思,以及了解更多有關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如果這位家長覺得合適,他或她可以替已故的孩子寫一封信給自己。通常,這封信可以表達對父親或母親的寬恕和慈悲。

在上述的過程中,死者的家人或朋友有時也許能夠找到所發生的事情背後的一些意義。這樣,他們逐漸從哀傷轉向死者的痛苦或更大的使命。在處理完自己的情緒後,他們或許能夠站在死者的角度思考。他們亦可能找到生命中新的使命,參與義工活動來行善,比如有些人可能開始領導一個由已故家庭成員組成的支援小組。

面對摯親的過世,感到悲傷是自然且正常的過程。在經歷哀傷的階段,我們需要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想法。當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些黑暗,黎明一定會來到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如何改善我的專注力問題?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們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之間的相對性

我們在生活中都無可避免地面對各種各樣的損失,例如是失去所愛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體魄,這些損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經歷十分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會質疑為什麼自己需要面對這些損失,渴望找出背後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也會難以接受自己面對失去的事實,並且飽受折磨經歷哀傷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損失不只局限於真正失去自己重視的人或事物。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超出自己的預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有機會面臨損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來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於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當覺察到這一點後,她為自己曾長期與這位男同事建立曖昧關係,並渴望有進一步的發展而經歷了悲痛的過程。除了悲傷,她的內心也充滿憤怒,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被困於這段曖昧關係中這麼久,自己卻無法意識到「現實」。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