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童年創傷會帶來什麼影響?何時該尋求治療?

你會否認識一個在面對紛亂的生活仍能穩定心神和冷靜自如的人?相反,你又會否遇過一個人即使在輕鬆的環境和氣氛下都會顯得困惑和無法專心?假設這兩個人有著相近的教育和經濟背景,什麼因素會使他們二人存在這麼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潛在的原因,可能是那個能夠安定心神和保持冷靜的人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而那個感到惶惑和容易分神的人則有機會至少有過一種童年逆境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這些經歷導致一個人對照顧者產生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童年時期的安全依附反映小孩與他或她的主要照顧者之間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有了這種安全的依戀,這名小孩就能感受到具連貫性的愛和關懷,接收到照顧者所提供的訊息,明白自己身處的環境是安全並受到保護和重視。然而,童年逆境經歷,如父母過世、父母離異或遭受父母心理虐待,都有機會妨礙安全依附關係形成。結果,小孩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不安全依附導致他或她感到不被重視和不配被愛。小孩不但感到不安全,並且會長期保持高度警覺。除此之外,小孩的自我意識也會受到損害。

童年創傷所帶來的影響是長時間存在的,這些影響可能包括負面或不穩定的自我意識、對環境和人際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批判自己和別人、習慣採取迴避的態度來應對、出現情緒失調,以及在噩夢、閃回和其他侵入性記憶中再次經歷創傷經歷。如果一個人遇到以上部分的問題,鑑於他或她的童年逆境經驗,這些情況是可以理解的。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是否能夠透過接受治療來穩定心神和更為冷靜?儘管研究表明童年逆境經驗會導致大腦發育異常,但大腦可塑性使我們對通過治療來減少童年創傷的影響抱有希望。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仍可以過著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

通過尋求一位對治療童年創傷具備豐富經驗和深厚知識的專業治療師的幫助,人們可以在治療關係中體驗到關懷、接納、同情和尊重。透過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人們可以學習一些有助於身處的環境中探索與導航的生活技能,及調節情緒的技巧。在某些情況下(並非所有),處理童年創傷可以幫助重新鞏固創傷記憶並重新建立大腦中的連繫。那麼,一個人如何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需要就童年創傷尋求心理治療?

當一個人不斷回憶起某些痛苦的記憶、經歷噩夢或閃回時,考慮尋求治療對他或她是很重要的。對於那些持續情緒不穩和自我形象低落的人來說,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有助於探討完美主義或頻繁地作出自我批判的根本原因。部分曾經經歷童年逆境經驗的人可能會有反覆的自殘傾向或成癮問題。有時候,這些人亦有機會患上不同的精神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或躁鬱症等。事實上,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亦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導致無法完成簡單的任務。另外,人際關係問題,如陷入有毒關係和被欺凌都很常見於他們身上。

如果一個人在成年後遇到上述的情況,尋求對治療童年創傷具備豐富經驗和知識的治療師的專業協助可能會有所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是誰? 我是否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

通過社會化,我們學會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會因為自己與婆婆關係不佳而自稱為「壞媳婦」。自她嫁給丈夫以來婆婆一直對她不好,讓她無法與婆婆正常地相處。事實上,即使她非常努力滿足婆婆的要求,婆婆都會對她作出無理的批評。在農曆新年期間,我的求助人拜訪她的婆婆以示尊重。由於她認為衣著得體是對婆婆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所以選擇了一件色彩繽紛的連身裙參加家庭聚會。此外,她亦認為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選取色彩鮮艷的亡著也意味著好運氣。然而,當她的婆婆看到她時,便馬上批評她穿著得過於花俏和浮誇。她的婆婆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並評論她五顏綠色的穿搭實在顯得太自負了。受到婆婆嚴厲的批評讓她感到極度羞恥,她更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自戀」的人,因為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會穿著色彩繽紛的衣服。當然,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事實上,這表明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傾向以外部世界中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來為自我作出定義。讓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是否需要以外部現實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成為擁有獨特剛柔並重特質的人

最近,電影《Barbie芭比》成為城中熱話之一,很多人都觀看了這齣電影。在他們當中,不少人可能在童年時期擁有過一個或多個芭比娃娃。誰不想成為那個生活於完美世界中擁有固定形象的理想女性?電影中Barbie生活於芭比樂園,它是一個母系社會,當中由女性佔據主導地位並擔當既重要又成功的角色。由於突然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以及她完美身材出現了一些變化,Barbie在Ken的陪同之下前往現實世界尋找她的主人。當Ken了解過現實世界中的父權制度後,他回到芭比樂園對其他Ken進行了相關教育,及向其他芭比娃娃灌輸順從角色的觀念,接管了這個樂園。最終,當Barbie重新獲得掌控權後,她意識到以往的母系制度對於一眾Ken不公平,並為自己對Ken的忽視而道歉。Ken亦意識到自己缺乏身份認同,一生中只懂依賴Barbie。

在電影《年少日記》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並接受一個現實:我們所有人都會受到多種生理和環境因素影響

電影《年少日記》喚起了我們就童年創傷對人們的心理結構和人生軌跡所造成的影響的認知。有時候,人們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鬱症並試圖自殺的人。這些人可能會認為患有抑鬱症的人意志力薄弱,應該要學習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強。除此之外,有些人傾向把自己與精神病患者區分開來,這是很常見的。他們認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問題的,以及負面地與他們不一樣。有時候令人悲傷的是,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一些從事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士身上,他們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時候扮演著權威的角色。根據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寫的書提到,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的問題,是因為有些事情發生了在他們身上。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對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而非對他們作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