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在與久未聯絡的朋友重逢後感到驚訝?

自疫情爆發以來,很多人可能已經很久沒有與部分朋友見面。最近的數個月,社交距離措施的放寬讓不少人能夠恢復舉行各式各樣的社交聚會。然而,部分我的求助人在與朋友再次相聚後,他們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對我的求助人的預期與實際再次會面的經歷有所落差。他們還可能因我的求助人在這幾年間的變化而感到困惑,因為眼前的人與過往的認識的他或她並不一致。譬如,當他們留意到我的求助人減少在社交平台發佈帖文或照片的次數時,會認定我的求助人正在生活中遇上一些困難。事實上,他們習慣根據自己以前與他人的經歷來感知那些在社交媒體中看到或沒有看到的內容。但是,我的求助人沒有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太多內容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價位觀產生內在變化,或是他正忙於參與生活中其他更有意義的活動。

我們傾向利用自己以往與某人相處的經驗來作為參考,這是與我們大腦的機制相關。根據美國腦神經科專家David Eaglement的說法,當我們感知世界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看到我們所感知的現實。相反,我們會透過參考我們對外在世界或其他人的感知而建構的內部模型來處理大腦所接收的內容。大腦的內部模型是按照自己以往與外在世界或和其他人交流的經歷來發展。正如David Eaglement的著作《大腦》(The Brain)中提及,沒有人能體驗過真實存在的客觀現實,每個生物個體只能感知到自己因為進化而感知到的東西。結果,我的求助人的朋友只是憑著過往在社交媒體平台的經驗來看待我的求助人,認為我的求助人只有過上美好的生活時才會發佈帖文。當我的求助人比以前不那麼活躍於社交媒體平台的時候,他的朋友會透過內部模型來處理相關的資訊,認為我的求助人生活過得並不好。但是,當他們在社交聚會上親身看到我的求助人時,便感到異常驚訝,儘管我的求助人沒有在社交平台上發佈任何的照片或帖文,但實際上他的生活過得很好。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其內部模型是通過以往的經歷來發展。譬如,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一張簡單小植物開花的照片,她的朋友亦有機會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她的某些朋友可能會欣賞這個人能夠在生活中培養靜觀,能夠覺察到那種簡單而不引人注目的植物開花。此外,她的這些朋友亦可能認為她過著平靜而愉快的生活。相反,她的另外一些朋友經常於社交平台上分享奢華的美食體驗或惹人注目的家居裝飾。這些人便有機會認為她的生活不太令人滿意,甚至開始看不起她並減少與她聯繫。如果她的這些朋友不去嘗試更新大腦中的內部模型,便有機會默默地失去這位珍貴的朋友。

我們大腦的內部模型透過處理有限的感官訊息,幫助我們節省感知這個世界或他人的能量,而參考內部模型亦能夠有助我們感知模棱兩可的現實。但是,如果我們過度確認自身內部模型的準確性,也許就會產生各種的問題。有見及此,我們需要更頻繁地與朋友定期聯繫,藉此更新自己的內部模型。就讓我們減少依賴使用社交媒體來與他人進行聯繫,並親自用心地與他們進行實體的交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