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是誰? 我的身份是建基於我所認同的外部現象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專業人士,但是她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鑑於家庭背景和曾經被父母虐待的經歷,她的內心充滿強烈的羞恥感。對她而言,她很難接受自己的背景和父母,傾向壓抑自己的感受並把整副心思花於事業上。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感到無比抑鬱和焦慮。儘管事業有成,但長期被壓抑的情緒讓她感到非常無助。她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卻仍然無法感到內心的平靜。

與這個世界的很多人一樣,我的這位求助人以她的職業、童年背景及創傷來認同自我。事實上,人們傾向認同自己所屬的外在現象。例如,不少人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會說:「我是一位律師」、「我是亞洲人」、「我是素食主義者」或「我是一名佛教徒」。從這個層面來看,以上的例子可能是我們在生活中對群體認同所作出的選擇。在另一方面,有些則可能是別人強加於我們身上的身份。譬如,部分傳統家庭可能會為兒媳強加一種身份,認為她低人一等,並會以特別的方式對待她。公公可能只會讓兒媳負責繁瑣的家務,而不需兒子分擔這些責任。如果這位兒媳認同這個強加於她身上的角色,可能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感到非常自卑。有時候,人們還會認同那些由身邊的人所告知他們的身份。例如,一位男士長期缺乏自信心,實際上是與他的父親從小到大都經常罵他「笨蛋」有關。

上述我的那位求助人以自己被虐待的家庭背景來認同自己,因此儘管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她還是長期感到羞恥和沮喪。相反,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非凡的成就,讓他們自我感覺良好,以至於變得相當自戀。這些人有機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而看不起別人,繼而產生不少人際關係問題。由於我們習慣把自己的這些外部現象與自我認同聯繫起來,可能會認為它們能夠如實地反映我們是誰。然而,這真的能夠解釋我們是誰嗎?

如果我們嘗試考慮「沒有好或壞的身份」和「沒有健康或不健康的身份」這兩個概念呢?如果我們的身份是目前所有經歷的全部呢?儘管我們與自己的職業、家庭、種族或生活方式等外部現象沒有分離,但是我們對它們的解讀實際上與內在的自己有關。事實上,我們會內在處理這些經歷,並決定如何看待和認同自己。例如,我上述提及的求助人經常被父親貶低和罵她笨,如果她沒有把這種強加於她身上的描述識別為她的身份,並將此解讀為遭受虐待的經歷,她會為自己受虐待的童年感到難過和痛苦。透過這樣做,她可以選擇不認同這種描述。從這個層面來看,她除了擁有專業人士的身份,亦有一個在童年時期受過虐待的人的身份。因此,這並不等於她比別人遜色,而她亦能以一個更全面的方式看待自己。

正因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經歷,我們都有一個獨特的身份,這是由不同的經驗累積而成。這些經歷讓我們作出自我定義,當中包括所有好的和壞的。我們實際上沒有比別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讓我們在生活中培養更多的覺察來專注和體驗於所有的經歷,這樣才能欣賞自己真實的本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