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

我的求助人常常感到被朋友忽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與他們和家人或朋友缺乏界限有關。在朋友面前,他們為了保持友好的關係,往往都盡量保持友善和樂於助人,而且從不對他人說「不」。這些人會因為自己拒絕他人而感到內疚,甚至會因為滿足不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不停解釋和道歉。事實上,他們強迫自己取悅他人,並根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定義自己的價值。這樣,他們的朋友只會視他們為幫助自己的人或救援者,沒有建立真正朋友的關係。

剛才所提及那些求助人與他人缺乏界限的潛藏因素有機會與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有關,也就是說,他們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缺乏界限。譬如,一位母親與七歲的女兒過度分享自己的關係問題,她告訴女兒自己委派了好友來與父親的情婦見面,質問對方。此外,這名母親還喋喋不休地向女兒表達父親不忠的行為。然而,這種過度和缺乏界限的分享會對女兒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這樣做超出了女兒理解成人世界關係問題的能力。而女兒亦需要選擇站在母親的一方來支持她,拒絕與父親保持良好關係。這名女兒會誤解自己有責任照顧媽媽的情緒困擾和處理父母之間的關係問題。相反,那名母親未能滿足女兒的情感需求,亦無法保護她的界限。結果,這名女兒在成年後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保持良好的界限。

對於我那些認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忽視自己的需求的求助人來說,他們需要探索自己是否難以與他人建立界限。他們可能傾向忽視自己個人的需要和慾望,亦不擅於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來理解自己的觀點。透過覺察和認識自己的內在感覺,通常是身體感覺,他們可以逐漸提高對自己喜惡的敏感度。每當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缺乏界限時,便需要改變自己對他人的行為,讓自己感到安全及保障自己。結果,他們學懂如何與他人說「不」,建立適當的界限來保護自己。這樣,他們的家人或朋友也可能學會尊重他們的界線,令彼此之間的聯繫更為真實。

當我們能在內心設立更健康的界限,更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實的自我,讓他人選擇與我們真誠確切地建立聯繫。而對方可能不會把我們視為他們的幫助者或救援者來與我們建立關係,把我們視為真正的朋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