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

我的求助人常常感到被朋友忽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與他們和家人或朋友缺乏界限有關。在朋友面前,他們為了保持友好的關係,往往都盡量保持友善和樂於助人,而且從不對他人說「不」。這些人會因為自己拒絕他人而感到內疚,甚至會因為滿足不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不停解釋和道歉。事實上,他們強迫自己取悅他人,並根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定義自己的價值。這樣,他們的朋友只會視他們為幫助自己的人或救援者,沒有建立真正朋友的關係。

剛才所提及那些求助人與他人缺乏界限的潛藏因素有機會與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有關,也就是說,他們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缺乏界限。譬如,一位母親與七歲的女兒過度分享自己的關係問題,她告訴女兒自己委派了好友來與父親的情婦見面,質問對方。此外,這名母親還喋喋不休地向女兒表達父親不忠的行為。然而,這種過度和缺乏界限的分享會對女兒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這樣做超出了女兒理解成人世界關係問題的能力。而女兒亦需要選擇站在母親的一方來支持她,拒絕與父親保持良好關係。這名女兒會誤解自己有責任照顧媽媽的情緒困擾和處理父母之間的關係問題。相反,那名母親未能滿足女兒的情感需求,亦無法保護她的界限。結果,這名女兒在成年後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保持良好的界限。

對於我那些認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忽視自己的需求的求助人來說,他們需要探索自己是否難以與他人建立界限。他們可能傾向忽視自己個人的需要和慾望,亦不擅於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來理解自己的觀點。透過覺察和認識自己的內在感覺,通常是身體感覺,他們可以逐漸提高對自己喜惡的敏感度。每當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缺乏界限時,便需要改變自己對他人的行為,讓自己感到安全及保障自己。結果,他們學懂如何與他人說「不」,建立適當的界限來保護自己。這樣,他們的家人或朋友也可能學會尊重他們的界線,令彼此之間的聯繫更為真實。

當我們能在內心設立更健康的界限,更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實的自我,讓他人選擇與我們真誠確切地建立聯繫。而對方可能不會把我們視為他們的幫助者或救援者來與我們建立關係,把我們視為真正的朋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抑鬱而鬱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工作壓力辭職後感到異常沮喪,並失去動力進行所有休閒活動。他告訴我說:「即使現時我不需要工作,但是我也沒有動力去鍛煉身體和照顧自己,這讓我感到非常無能為力。」事實上,他在上一份工作的時候承受巨大的壓力,被診斷患上適應性障礙,受到嚴重的抑鬱和焦慮情緒所影響。結果,他決定先辭掉工作稍作休息。對於辭職後的生活,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計劃每天到健身中心鍛煉身體,以及實行更健康的飲食計劃來減肥。此外,他亦計劃參加一些網上的商業分析遙距課程來增值自己。當過了最後工作天後,他發現自己仍然十分沮喪,更缺乏動力執行自己所訂下的計劃。他批評自己非常懶惰,把自己貶低到一文不值。與還未辭掉工作的時候相比,他看起來更為抑鬱。

當我們對外界壓力反應過度時,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在一生中,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承受過壓力。有時候,由於人類的局限性和受環境因素所影響,我們有機會因為壓力事情而經歷創傷。結果,基於這些創傷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可能會在往後的日子因面對類似的外部壓力源而作出過度反應。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之前的親密關係中經常被她的前男友批評和貶低。在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的求助人覺得自己是渺小無能的,在事業上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與前男友分手後,她在一家公司任職中層管理人員。事實上,她的工作表現非常出色,更在最近升職了,新的工作崗位是由一位非常挑剔的上司所管理和監督。一天,她的上司對她所寫的商業計劃給了一個小小的負面評論,並建議她修改一下。她在會議中突然變得極度情緒化,直截了當向上司表達出防禦反應,令她的上司感到非常驚訝。過了一會兒,她反思自己在會議中的防禦心理,認為自己反應過敏了。在事情發生的第二天,她就自己的過度反應向上司道歉。

我們如何能夠有效地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認知?

當我們面對挑戰或困難時,通常都會經歷各種負面情緒,如悲傷、焦慮或憤怒等。我們或許會很努力地擺脫它們,這也是人之常情。在經歷這些負面情緒時,往往亦伴隨著負面認知。譬如,一位被上司批評的員工可能會感到羞恥,並認為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如果我們嘗試與朋友分享我們的負面情緒或負面認知,他們可能傾向建議我們進行正向思考,這樣就會感到更加積極。然而,這實際上是說易行難。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如何努力擺脫這些負面情緒或認知,它們都難以消失。事實上,當這些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可以嘗試接納它們並以開放的心態來處理。那麼,我們該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