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

我的求助人常常感到被朋友忽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與他們和家人或朋友缺乏界限有關。在朋友面前,他們為了保持友好的關係,往往都盡量保持友善和樂於助人,而且從不對他人說「不」。這些人會因為自己拒絕他人而感到內疚,甚至會因為滿足不到其他人的需求而不停解釋和道歉。事實上,他們強迫自己取悅他人,並根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定義自己的價值。這樣,他們的朋友只會視他們為幫助自己的人或救援者,沒有建立真正朋友的關係。

剛才所提及那些求助人與他人缺乏界限的潛藏因素有機會與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有關,也就是說,他們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缺乏界限。譬如,一位母親與七歲的女兒過度分享自己的關係問題,她告訴女兒自己委派了好友來與父親的情婦見面,質問對方。此外,這名母親還喋喋不休地向女兒表達父親不忠的行為。然而,這種過度和缺乏界限的分享會對女兒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這樣做超出了女兒理解成人世界關係問題的能力。而女兒亦需要選擇站在母親的一方來支持她,拒絕與父親保持良好關係。這名女兒會誤解自己有責任照顧媽媽的情緒困擾和處理父母之間的關係問題。相反,那名母親未能滿足女兒的情感需求,亦無法保護她的界限。結果,這名女兒在成年後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保持良好的界限。

對於我那些認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忽視自己的需求的求助人來說,他們需要探索自己是否難以與他人建立界限。他們可能傾向忽視自己個人的需要和慾望,亦不擅於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來理解自己的觀點。透過覺察和認識自己的內在感覺,通常是身體感覺,他們可以逐漸提高對自己喜惡的敏感度。每當人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缺乏界限時,便需要改變自己對他人的行為,讓自己感到安全及保障自己。結果,他們學懂如何與他人說「不」,建立適當的界限來保護自己。這樣,他們的家人或朋友也可能學會尊重他們的界線,令彼此之間的聯繫更為真實。

當我們能在內心設立更健康的界限,更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實的自我,讓他人選擇與我們真誠確切地建立聯繫。而對方可能不會把我們視為他們的幫助者或救援者來與我們建立關係,把我們視為真正的朋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類有哪些「基本情緒」?為何這些情緒對我們十分重要?

當我們駕駛時,如果對面行車線的司機突然切入並險些撞車,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恐懼。在那短短的幾秒,我們驚恐的情緒令我們作出自動反應,立刻扭動軚盤躲避以免意外發生。這種自動反應是與杏仁核活化有關,甚至在我們有意識地評估眼前的狀況之前已對於威脅作出了反應。這是一個具有原始進化的的重要生存機制。恐懼是一種主要的適應性情緒,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